您好:北京泰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行业报表> 行业动态> 详情
【北京】北京市“十四五”中医护理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7/14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的部署,促进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一)中医护理全程参与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工作

“十三五”时期,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护理队伍敢于担当,承担大量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北京市中医系统参与国家医疗队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及其他省市疫情重灾区的护理人员共计32人,支援北京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护理人员共计436人,参与核酸采集、新冠疫苗接种和保障任务的护理人员近7000人。为提高新冠肺炎护理效果,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编写了《北京市新冠肺炎中医护理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居家中医护理康复指引》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培训及指导性文件,充分发挥了医护协同的作用并凸显中医护理独特优势及效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多元培养模式逐步形成

中医护理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注册护士总数达12396人,较“十二五”期间增长41%,其中初级职称占比71.9%,中级职称26.0%,高级职称2.1%。“十三五”期间,共培养各类专科护士 1046名,其中取得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书为15人。

 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比从“十二五”时期的79.7%提高到84.6%,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45.4%,护士队伍学历形成以大专、本科为主体,并注重中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构建多层次教育的发展方向。

 多层次职业发展路径不断尝试,试点开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建立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中医专科护士培养、中医护理传承人才培养、中医护理专家培养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夯基础、强专科、重临床、钻科研的复合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北京市百名中医护理管理培训师项目,培养北京市第一批中医护理管理培训师。建立了“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护理培训师工作室”和“燕京中医外治法护理培训师工作室”,培养中医护理技术人才48名。依托国家级、市级、区级“三位一体”中医护理骨干培养体系,在全市培养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97名,北京市中医护理骨干人才101名,区级中医护理骨干人才190名,带动了一批中医护理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培养。

中医护理传承创新平台初步搭建,强化师承教育,加快北京市中医护理专家学术思想及护理技术的挖掘、整理和继承,在全国率先建设桂梅芬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王敏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冯运华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及工作站,培养了32名中医护理传承人才,在中医特色技术的传承、推广及创新方面,开展相关科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70篇,优化中医护理方案33个,稳步推进中医护理传承创新与发展工作。

(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范畴持续拓展

深化护理服务内涵。“十三五”期间,在北京市中医医疗机构建设14个“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形成脑病、风湿、骨伤、眼科、脾胃、皮肤疮疡等14个中医护理品牌,制定 “一证一品”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建立“中医医护一体化”及“中医人文关怀”的服务模式,实现“病与证”、“施治与施护”、“中医药与中医护理”的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延伸护理服务新领域。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护理门诊建设,以“绿色治疗”为理念,构建专科、专项、专病、专症“四专”中医护理门诊体系。 “十三五”期间,开设中医护理门诊的医院数量达到12家,中医护理技术年均开展总数达到610975人次,较“十二五”增加552379人次,彰显了中医护理门诊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四)依托重点专科建设,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化

中医护理服务可及性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中医医疗机构优质护理覆盖率达到100%;获得国家级优质护理示范医院5家,国家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5个;获得市级优质护理示范医院3家,市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10个。中医护理学科建设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拥有国家卫健委“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护理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护理学重点专科5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护理学)7个。中医护理帮扶能力不断提高,开展“中医护理专家团队下基层”行动,下沉中医护理优质资源。由中医护理临床专家、中医护理骨干、教育专家等组成的30名中医护理专家团队,围绕护理管理、特色技术、服务模式、科研教学等内容,对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了全方位、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提升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综合护理服务能力。

(五)护理临床教学、科研素养得到提升

中医护理临床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不断优化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资源配置,建立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基地3家,市级中医护理骨干基地7家,培养全国中医护理骨干近900人。加强各级教学基地建设,全市共有临床教学基地38家,北京市中医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2134人,培养护理实习生6500余人。

中医护理队伍科研素养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获批中医护理科研项目263项,相比“十二五”时期增长130%,资助金额累计达620万元,增加了140万元;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650篇,出版专著49部;开展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6项,北京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21项,促进了中医护理学术能力的提升。

(六)中医护理国际交流不断扩大

“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连续举办七届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共谋中医护理的国际化发展之路。积极参与国际护理交流项目,选派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学习。围绕中医护理开展研讨及项目合作,开展循证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管理研究项目,整合中医适宜护理技术的相关证据,构建规范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七)护理学术传播平台逐步推进

积极推进中医护理英文学术期刊建设,推广传统中医药文化,弘扬中西医结合理念,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发展。借助中医护理学术国际化重要阵地与传播平台,推进中医护理国际化发展进程。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中医护理事业发展不断完善,总体水平迅速提升,社会贡献度显著加强,中医护理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发展形势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升中医药获得感、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护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面临着一定困难,处于需要拼搏奋斗的历史时期,在“十四五”时期必将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中医护理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医护理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着独特优势,在国家大健康和人口老龄化战略方针和政策形势下,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有效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在社会受到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威胁时,中医护理全程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患者救治、愈后康复,彰显中医护理力量。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医学文化社会功能不断强化,中医护理在专科护理、慢性病管理、延续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疫病防治等方面必将拓宽新的发展方向。

(二)中医护理发展面临的挑战

面对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新的挑战。当前中医护理服务供给能力与社会日益释放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仍显突出,中医护理队伍总量不足、中医护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中医护理专科建设能力薄弱、中医护理学术传播平台有待国际化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迫切需要立足工作实际,统筹解决现存主要问题,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推进中医护理在首都卫生事业中的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多途径、多模式、多层次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护理服务。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北京市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均衡中医护理资源配置,提升中医护理专科建设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提升专科能力,促进人民健康

坚持以人民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深化中医护理内涵,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提升中医专科护理品质;拓展中医护理服务领域,将其下沉到社区、机构、家庭,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安宁疗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全程保障人民健康。

(二)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协同发展

加快中、西医护理深度融合,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中医经典与循证思维、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相结合,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优势互补。打造中西医结合护理专家团队,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门诊,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服务新模式。

(三)精进人才培养,筑建合理梯队

创建以学科稳健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培养路径、提升岗位荣誉、优化人才队伍、精细人才管理,着力加强培养中医护理卓越人才,为中医护理事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中医护理普惠人才,满足群众多样化护理需要。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筑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梯队。

(四)弘扬中医文化,提升社会认同

根植中医传统文化沃土,深挖中医护理精髓,传承名老中医护理大家的学术思想、高尚医德,唱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提升文化自信。切实加强中医护理文化宣传,以文化认同推进中医护理发展,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赢得患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五)深耕学术研究,深化国际交流

坚持以科研创新催生中医护理发展新动能,搭建中西医结合护理科研创新平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研究,助推中医护理走向现代化、标准化。紧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着力于中医护理国际传播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中医护理对外开放窗口,积极推进中医护理开放发展,提高中医护理国际影响力,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依托“两工程”、“两体系”、“一平台”,实现北京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围绕北京中医药发展的五篇文章,回归中医健康理念,提供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中医护理服务,创建服务新品牌;推进“互联网+中医护理”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护理服务新业态;拓展中医护理服务空间,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体系,扩大服务新范畴;破解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固化模式,打造具有高专业素养、富有人文精神和出色技能的护理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多维度探索中医护理科研,推进临床科研一体化,形成科研创新新思路;拓展中医护理学术空间,构建传播体系,打造中医护理交流与传播新平台。

(二)具体目标

1.全面推进中医护理“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全面启动“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中医护理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和普惠人才培养项目。卓越人才包括中医护理引领人才、中医护理精锐人才、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普惠人才包括中医护理专项技术人才、社区基层中医护理人才、中医健康养老护理人才。逐步确立结构合理、定位清晰、方向明确的护理人才储备库,为建立符合中医护理发展规律的多维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2.全面推进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开展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培养和树立中医护理人员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广大中医护理工作者“我在岗、我光荣”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争当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贡献突出的榜样,成为服务、技能、学术、创新、素养、教学的 “六全型”中医护理人才,促进行业发展。

3.全面建成中医护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成优质高效的“两示范”、“两旗舰”、“三中心”中医护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示范中医护理门诊及“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建设,拓展服务范畴;下沉中医护理优质资源,建立旗舰中医特色护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旗舰中医特色护理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中医护理服务品牌效应,提升其在基层、社区中的辨识度,打造“示范病区--特色门诊--旗舰医院”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努力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能级;依托中西医结合护理会诊中心、中医护理技术培训中心、中西医结合疫病防治护理中心建设,提升专科护理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大型中医医院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4.全面建成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传播体系。建成国际化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传播体系,实施“蒲公英”学术传播工程,推进中西医结合护理“两刊一本一库”学术传播体系建设,形成开放获取的英文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JIN)、中文期刊《中西医结合护理》(CJIN)、中西医结合护理预印本网络首发平台NursRxiv、中西医结合临床案例库体系。举办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和学术交流会议,实施中医护理国际合作专项,制定中医护理国际标准,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国际学术传播与交流。

5.全面建成中西医结合护理科研创新平台。建成多学科交叉、多资源共享、中西医协同的护理科研创新平台,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丰富优势,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逐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科研体系,开展中医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应用循证护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促成国际化合作项目,注重中医护理标准化研究,促进中医护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推进中医护理“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构建多层级、专科化、社会化、广覆盖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北京中医护理卓越人才培养项目,遴选中医护理引领人才、中医护理精锐人才,中医护理传承人才和中医护理培训师,发挥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引领带动学科发展;培养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满足中医护理专业化发展需求;开展普惠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中医护理专项技术人才、社区基层中医护理人才、中医健康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增加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等领域中医护理服务供给,提高中医护理服务的可及性。

专栏1 中医护理“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1.中医护理卓越人才培养项目

(1)十名中医护理引领人才

遴选10名在中西医结合护理管理、杏林育人、国际传播、学术研究、传承创新五大方向做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以之引领、凝聚中医护理团队力量,全面促进中医护理管理、人才培养、学术传播、科研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纵深发展,丰富中医护理文化内涵,推动中医护理学科全面发展,扩大并提升社会影响力。

(2)百名中医护理精锐人才

培养100名“技术好、管理好、教学好”的中医护理培训师,包括中医护理专业培训师和中医护理管理培训师,承担全市各级中医护理人员培养任务。建设3-5个中医护理培训师工作室,发挥特色人才培养引领示范作用,推广中医护理特色技术,促进中医护理独特优势日益彰显。

推选100名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中医护理临床专家。应用精湛专业理论和技能,解决本专科疑难复杂护理问题,引领专科发展。

培养中医护理传承人才,新建3-5个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及工作站。由名老中医护理专家作为传承导师,采用师承教育培养临床有特色、科研有能力、管理有方法、技术有专攻的中医护理传承人才。

(3)千名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

探索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培养老年护理、安宁疗护、慢病管理等领域的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建立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借助信息化手段,使护士能够熟练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的现代最新理论与专业技能,运用护理科研方法,研究和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提高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护士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和学科发展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2.中医护理普惠人才培养项目

万名中医护理普惠型人才

探索构建可推广、可重复、优质高效的普惠型护理人才培训模式,培养10000名普惠型中医护理人才,包括中医护理专项技术人才、社区基层中医护理人才、中医健康养老护理人才等,进一步提升中医护理在社区和居家护理、老年护理等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满足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求,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预防保健、老年康复、安宁疗护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推进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

通过建立以“服务、技能、素养、形象、师承、创新、教学、传播、协作、奉献”为主题的岗位荣誉树,健全长效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护理先进典型,促使在护理的学术上、实践上、护理事业发展上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增强护士的岗位荣誉感、职业认同感、个人成长获得感,弘扬护理正能量,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专栏2 北京市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

医院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梳理总结,设立荣誉岗位,建立岗位荣誉树,推选出中医“十最”护士和中医护理榜样人物。全市选拔“十最”岗位荣誉人物,组织开展中医护理岗位荣誉树成果展示工作。

岗位设置:(1)中医“十最”护士:服务之最、技能之最、素养之最、形象之最、师承之最、创新之最、教学之最、传播之最、协作之最、奉献之最。(2)中医榜样人物:服务、素养、形象、技能、师承、教学的“六全型”中医护士榜样人物和管理、协作、科研、传播、创新、奉献的“六全型”中医护理管理者榜样人物。

三、建成中医护理健康服务体系

建成“两示范、两旗舰、三中心”的新型中医护理健康服务体系,创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护理专科联盟、专家联合团队等,通过下沉或输出管理、培训、技术等方式,使中医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门诊、病房、社区、机构、家庭等,通过树立示范典型,发挥品牌效应,形成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打造中医护理服务新高地。

(一)设立50个示范中医护理门诊

依托中医技术凸显中医护理门诊的专科优势,为就诊患者提供集专科护理、康复护理、养生保健、慢病管理、安宁疗护为一体的综合护理服务。借助护理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合“互联网+中医护理”,打造智慧中医护理门诊,提升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精准性,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线上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对中医护理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制定中医护理门诊建设质量评价标准,促进中医护理门诊服务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

(二)建设50个“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

继续发挥中医特色护理示范病房的优势,建立高效的医护协同以及中医人文关怀服务模式,强化中医辨证理念,提升专科服务能力。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建设,原则上市级中医重点专科至少开展1个病种的“一证一品”建设,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至少开展3个病种的“一证一品”建设,打造中医护理特色服务品牌。

(三)打造20个中医护理特色旗舰医院

依托“护联体手拉手”项目,发挥中医护理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充分利用中医护理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对转型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人员和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打造10个旗舰中医特色护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10个旗舰中医特色护理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中医护理服务水准,使其成为集中体现中医特色护理品牌精神和形象的代表,带动其他医疗机构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持续助力民生保障。

(四)建立3个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心

1.中西医结合护理会诊中心。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专科,建立中西医协同的护共体、护联体、专科联盟,形成多专科中西医结合专家队伍指导解决疑难性疾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护理服务能力。

2.中医护理技术培训中心。建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充分利用模拟、虚拟、网络化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重点培训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临床实用型中医护理人才,提高临床综合服务技能。

3.中西医结合疫病防治护理中心。依托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聚焦疫病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建设,打造中医疫病护理队伍,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参与疫病防治,发挥医护协同作用。深化中医护理疫病理论研究、科学总结中医疫病护理经验,提升北京市中医疫病护理能力和科研能力总体水平。

四、建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传播体系

遵循特色化、数字化、国际化、精品化发展策略,进一步推进由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JIN)、《中西医结合护理》(CJIN)、中西医结合护理预印本网络首发平台NursRxiv、中西医结合临床案例库等构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国际化学术传播体系建设,提升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海外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发展和学术成果国际化,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世界舞台中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形象。

深化中医护理对外交流合作,紧跟国际护理行业发展新进展新动向,举办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深化中西医结合护理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国际合作专项,制定中医护理国际标准,扩大中医护理推广与应用路径,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互鉴;搭建信息化平台,宣传推广中医护理文化内涵、技术方法,助力中医护理“走出去”,提升中医护理国际影响力。

专栏3 “蒲公英”学术传播工程

1.中西医结合护理期刊建设

推进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JIN)期刊建设,坚持按照国际化开放获取办刊模式,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编委和编辑团队,注重医学伦理,严格同行评议,提高论文质量,力争进入PMC、SCI等国外最具影响力的数据库,成为中医护理“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坚持以专栏为品牌特色,办好《中西医结合护理》(CJIN)。通过开放获取期刊检索系统DOAJ、国际图书馆收录和馆藏,中、英文双语传播等形式,扩大受众范围,做好全球化文献传播。力争为全球125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数千家机构提供完全免费的期刊全文内容,增大中医护理的影响力,助力实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2.中西医结合护理预印本网络首发平台(NursRxiv)建设

积极推进NursRxiv与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的合作共建,打造国内首创的基于护理学科的预印本开放获取仓储文献库,形成“开放、共享、共治、协同”的学术社区与学术生态,成为国内外护理学预印本学术交流展示的窗口。

3.中西医结合临床案例库建设

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合作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案例库护理子库”建设,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护理案例成果评价体系和示范案例推荐机制,建成集案例稿件采编、同行评议、存储发布、临床评价为一体的案例数据库和文献检索平台,形成护理案例文献报告、数据加工等规范,完成护理案例的加工、入库、发布,服务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

五、建成中西医结合护理科研创新平台

(一)开展多方向中医护理科学研究

以突出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技术与方案研究、老年人群护理相关研究、护理人文理论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中医药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理论研究、质性研究、证据转化与应用等,验证中医护理临床的可行性、安全性、科学性。通过科研立项,充分激发广大护理人员参加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二)提升中医护理标准化能力

深入开展中医护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基于循证基础和临床需求,制定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指南、中医护理技术标准、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加快中医护理标准化进程,以标准化引领中医护理学科、专科发展,提高行业规范化水平,带领首都中医护理迈向服务水平新高度。

(三)促进中医护理科研成果转化

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对外合作,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孵化中医护理科技成果。通过构建规范、专业、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打通中医护理科技成果运营链,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赋能专业发展、优化临床服务。塑造2-4个中医护理科技成果转化典型,进一步推动中医护理科技成果转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升级发展。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支持

各区卫生行政部门与中医医疗机构要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优化护理岗位设置,完善护理人员配置,提高护理人员荣誉感、保持护理队伍稳定,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服务水平。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配套措施,细化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确保本规划各项指标落细落实、见行见效。

二、营造舆论氛围,注重宣传引导

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媒介,大力宣传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工作成效,树立护士典型,宣传优秀事迹,增强护士职业荣誉感,对在护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激励。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推动中医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督导评估,保证实施效果

各区卫生行政部门与中医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本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导,针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时优化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市中医管理局将进一步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加强督导,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价,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网络备案:京ICP备12039121号-1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7层 www.yaochangyun.com ©2016-2023 泰茂股份版权所有


  •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 可信网站
    信用评价

  • 网络警察
    提醒您

  • 诚信网站

  • 中国互联网
    举报中心

  • 网络举报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