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北京泰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行业报表> 行业动态> 详情
【濮阳】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濮阳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4/09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濮阳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22年4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濮阳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为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公平性与可及性有效提升,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豫发〔2017〕2号)、《河南省三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0—2025年)》(豫卫医〔2020〕4号)、《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濮阳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的通知》(濮政〔202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卫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现状

(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我市地处河南省东北,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4188平方公里,现辖五县一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华龙区,设有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工业园区和一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8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867个村民委员会,295个居民委员会。

我市2020年全年生产总值1649.99亿元,同比增长3%。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13.8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42亿元,增长2.9%。其中,税收收入71.82亿元,下降1.9%,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9.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6.56亿元,增长1.9%。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4元,比上年增长4.6%。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81元,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43元,增长1.1%。

(二)居民健康状况

全市常住人口377.2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54 万人,出生率11.35‰,死亡人口2.56万人,死亡率5.92‰,人口增长方式呈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7.7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至2.79‰、4.27‰和13.68/10万,主要指标总体上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

(三)医疗卫生资源状况

1.医疗卫生机构状况。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114个,包括:医院59个(其中中医类医院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99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6个、乡镇卫生院76个、村卫生室3286个、门诊部23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52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0个(其中妇幼保健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卫生监督机构7个、采供血机构1个、急救中心1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7个),其他卫生机构19个。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4075张,其中,医院15558张(其中中医类医院2370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97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317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6.38张。2020年全市病床使用率67.13%,平均住院日8.1天,病床周转次数29.29次。

全市共有卫生人员345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746人,执业(助理)医师9986人,注册护士10135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65人,注册护士2.69人,医护比为1∶1.02。全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人员2771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0.73人。

2.医疗卫生服务状况。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2380.93万人次,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1558.65万人次,占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总诊疗量的65.5%。门急诊人次2233.97万人次,急诊死亡率0.08%。住院人数70.65万人,出院人数70.09万人。住院病人手术人次14.53万人次,死亡率0.2%。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整体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市病床使用率67.13%,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72.47%)。其中,基层床位利用效率问题尤为明显。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60.91%,较医院(72.27%)低11.3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床使用率仅为35.78%。这表明我市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存在闲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定位不够清晰,分级诊疗协作机制不完善。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我市目前仍存在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基层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全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1558.65万,占全市总诊疗人次数65.5%,是全市医院诊疗量的二倍左右,而现阶段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12516人)与医院(13472人)有一定差距,优质资源则更为稀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的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也超过医院的医师。

(三)卫生人才配置和发展有待改善

卫生人才发展出现瓶颈,卫生人才总量仍存在缺口。首先,卫生人才结构亟待优化,优质人才依然短缺,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46.2%;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30.6%。其次,卫生人才年龄结构需要调整,后续人才培养不到位,全市执业(助理)医师中,34岁以下的仅占20.1%,35—59岁的占68.6%。再次,人才梯队后劲不足,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医疗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相对较弱,高水平医学重点学科、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不足。最后,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尚未健全。

三、形势与挑战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指明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已逐步从传染性疾病转变为由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我市要全面加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多层面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公共卫生形势日益复杂对提升防控应急能力带来新挑战。濮阳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人员的快速流动可能加大传染病疫情输入风险,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我市亟需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职能。落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医防融合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提升重大疾病的预防救治能力。

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对夯实医疗卫生网底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要求居民健康管理实现标准化、网格化,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预防为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质增效,需要从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形成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切实践行高价值医疗卫生服务,促进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科技发展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激发新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医疗卫生服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市需加快更新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

第二章 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切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濮阳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以“调结构、补短板,建秩序、促效率,升能级、建中心”为主线,合理布局卫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进资源利用效率,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和公卫体系更加协同高效。推进中医药等特色领域创新,提升居民健康服务连续性、可及性和公平性,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具体目标

表1 2025年我市医疗资源配置指标

主要指标

2025年目标

2020年现状

指标性质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7.2

6.38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6

2.65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4.3

2.69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9

0.73

指导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4.67

3.99

指导性

医护比

1∶1.2

1∶1.02

指导性

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1小时公共交通车程覆盖率

100%

100%

指导性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民至上,突出健康第一

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市居民提供,让人民群众共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成果。

(二)坚持平战结合,实现高效协同

立足平时,补齐短板,落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储备能力和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着眼战时,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三)坚持系统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坚持全市卫生和事业发展一盘棋和分类指导、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方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实际差异化发展,整合资源,实现率先突破。

(四)坚持多元参与,强化共建共享

营造平等竞争、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树立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理念,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五)坚持改革赋能,促进健康公平

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推进政策协同和政策创新,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断把医改向纵深推进,努力化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深化卫生健康领域全链条改革,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资源配置上调结构、补短板

(一)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根据我市行政区划调整、人口规模布局变化和经济功能区的设置,适时配置、调整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卫生资源。鼓励通过迁建、合并、转型等多种形式,推动资源从配置富余地区向配置短缺地区横向转移;鼓励通过医联体、互联网医疗等措施,推动资源纵向合理分布。

(二)夯实医疗卫生网底建设

全面落实“强基层、促健康、兜网底”原则,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切实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成为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统筹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深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

(三)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水平

建立健全四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构建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网络。健全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救治能力,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构建覆盖全市、动态灵敏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专用药品和医疗防护物资储备,确保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随时调用。

(四)加强短缺卫生资源配置

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建好心血管、儿科、神经疾病、传染病、肿瘤、呼吸、创伤、妇产、口腔、康复“十大专科”。鼓励存量卫生资源向康复、老年护理调整,新增卫生资源优先向妇科、儿科等领域倾斜。健全以社区为依托,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并重的老年健康照护体系。

(五)优化医疗卫生人才结构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工作,创新医疗卫生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加强在岗人员专业培训,大力培养培训麻醉、康复等紧缺型专门人才。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加强疾控队伍建设,保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资源利用上促整合、提效率

(一)上下联动实现梯度就医模式

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不同医疗机构根据功能定位开展相应的医疗服务诊疗活动。推动医联体建设取得实质成效,强化网格化建设布局和规范化管理,科学规划、发展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或牵头组建紧密型医联体。

(二)平战结合健全医防协同机制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与能力,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建立医防统一的市域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系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发挥全科医生主导作用和医共体牵头单位技术优势,构建医防融合和服务效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中西并重完善中医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医院为主体、非中医类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诊所和村卫生室为网底、社会办中医服务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开展非中医类医院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提升中西医结合能力。建立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机制,开展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中西医临床协同攻关。

(四)社会办医推动多元办医格局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和运营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支持社会办医与公办医疗机构合作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与医联体开展横向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

(五)信息融合促进医疗资源共享

夯实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建设全市统一规范、功能齐全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市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发挥健康大数据在疫情监测、病毒溯源、重点人群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电子居民健康卡(码)推广应用,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流程。

三、资源规模上建中心、升能级

(一)建好筑牢区域医疗服务高地

依托濮阳市人民医院和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重点打造癌症区域医疗中心、消化区域医疗中心和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围绕临床医疗与医学科研建设医疗高地,引领区域内医学技术发展,带动提升县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能力。

(二)扎实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实现公立医院“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示范工作,强化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制定公立医院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医院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医院运行效率。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积极创新完善财政投入方式,推动公立医院从高速发展过渡到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大健康产业高品质发展

高位布局大健康产业体系,整合和优化配置卫生科技资源,构建濮阳新型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打造健康产业聚集区。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和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四)创新医疗大数据应用与发展

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以本地区常见多发重大疾病为切入点,加大对肿瘤、心血管病等重点领域大数据研究支持力度,加强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应用及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云技术搭建城市智慧急救体系,最大效率和最快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急救资源。

第四章 各类卫生资源配置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其中,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应当坚持公益性,充分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承担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等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援外、国防卫生动员、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基本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妇女儿童保健、院前急救、血液供应、监督执法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社会办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

到2025年,建立起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相互补充、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素养。

(一)医院设置

1.区域医疗中心。稳步推进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对内整合我市专业人才、设备、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对外积极开展与域外高端医疗机构合作,支持建设河南省癌症区域医疗中心、消化区域医疗中心及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依托濮阳市中医医院建设省级区域中医骨伤病、心病与康复诊疗中心。依托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争创眼科区域医疗中心和口腔区域医疗中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市远程医学中心为平台,形成一批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的专科医联体,推动区域内癌症、消化、心血管、眼科、骨伤病及康复等重点病种治疗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实现区域内相关专业疑难危重病例医疗水平快速提高,跨区域就医大幅减少,打造辐射豫鲁冀三省交界的豫东北区域医疗中心。

2.综合医院

(1)三级医院。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适度”的原则,优化调整全市综合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依据《河南省三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0—2025年)》,原则上不再增设政府举办的三级综合医院,以迁建、扩建、合并等形式调整布局。社会办三级医院的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则不受限制,支持社会资本优先在人口较密集、医疗资源较薄弱的地区举办综合医院。现有社会办医院申请设置为三级医院的,应首先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且评审结果在有效期内,并同时满足与城市公立三级医院相同的必备条件。

(2)二级医院。我市常住人口数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91万人,新建城区原则上设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各1所,人口数在50万以上的县(区)可适当增加医院的数量。鼓励医疗资源密集区的二级综合医院通过实施功能调整,逐步转为康复治疗型医院、护理院、老年病医院或其他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3)一级医院。我市现有一级综合医院16个,病床使用率56.7%。规划期间加强一级医院建设、提升医疗水平、完善硬件设施,根据实际需求适度控制,鼓励现有的一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康复医疗机构转型。

3.中医类医院。做强市中医医院。重点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把市中医医院建设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做优县(区)级中医医院。实施县(区)级中医医院强基工程,促进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在中医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建设中医医疗机构,促进中医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

强化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市、县(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按照相关要求,加强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建设,促进妇幼保健与中医药融合服务。

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优先举办中医康复、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中医医疗机构和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门诊部、诊所等多种中医药服务形态。

4.专科医院。依据《河南省三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0—2025年)》,到2025年,我市可增设两所三级公立专科医院。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妇产科、老年病、儿童、肿瘤、口腔等社会急需的医疗服务机构,重点发展专科医院和高端医疗,与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根据职业病防治需求,支持油田职业病防治所划转为濮阳市职业病防治院。

采取提升、新建和扶植并举的措施,在我市建设品牌专科医院群。提升一批,即大力提升眼科、骨科、肛肠科、传染病等现有专科医院的能力,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力争将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专科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新建一批,即选择适合区域,依托市属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资源,新建一批高水平专科医院,建成濮阳市儿童医院;扶植一批,即创新医院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在医院统筹管理的前提下,突出专科品牌特色,加大财政投入,扶植现有综合医院中的特色重点专科,建设“院中院”专科品牌。

5.接续性医疗机构。坚持政府主导,大力发展接续性医疗机构,加强对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疗养院等特色医疗机构的规划和设置,推动二级及以上医院与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采取新建、引导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鼓励和支持优质社会资本投资等方式举办一批高水平的接续性医疗机构,整体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落实“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强弱项”原则,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切实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成为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分级诊疗体系提供保障。

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等要点综合考虑确定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城市化程度高的区根据城乡一体化进程,可逐步将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街道合并的,应保留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到2025年,力争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并设置符合要求的中医馆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动发热门诊或发热哨点诊室(感染性疾病门诊)建设。其中30%以上达到服务能力推荐标准,15%以上达到或接近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努力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标准化、诊疗设备数字化、综合管理信息化。

2.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行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将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全部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全面形成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到90%以上,8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持交通便利、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合并建设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居住分散、居民就医不便的行政村可增设村卫生室。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原则上以居委会为单位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既可由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托管,也可由具备条件的个体医疗诊所和闲置医疗资源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25年,实现90%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3.门诊部、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执业医师举办个体诊所。

(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主要包括检验检查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血液净化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独立设置的第三方机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在全市范围内科学设置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

(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置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按照辖区内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合理设置。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行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置1个、县级以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承担相关工作。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原则上设置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再单设其他专科防治机构。按照《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要求,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确保用房面积达到总建筑面积35%的最低要求,确保设备达标率达到90%以上,提高实验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工作的检测能力和水平。筹建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实验室,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提高生物安全防护能力。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职健发〔2020〕5号),在现有职业病防治所的基础上,争取单独设立专科机构,或与有关医院共建职业病防治救治专科、基地、中心。

2.妇幼保健机构设置。“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大对妇幼保健机构投入,各县妇幼保健院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标准。加强濮阳市妇幼保健院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以及产前筛查和诊断能力。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基层妇幼保健人员服务技能,规范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3.卫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设置。全市卫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按市、县(区)二级设置,市级及各县(区)各设置1家,基层应当设置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人员岗位。坚持监督力量下沉,强化网格化管理,促使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4.卫生应急医疗救治机构设置。我市设置1所政府办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中心,县(区)原则上设置1所政府举办、独立运行的120指挥中心或依托有实力的综合医院建设120指挥中心。结合各县医院优势科室,有侧重地完善各县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快速、高效、高质量。

5.精神卫生防治机构设置。按照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的原则,建立健全我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市和各县依托现有精神卫生机构(医院)建设市、县两级精神卫生中心,统筹辖区精神障碍预防治疗、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信息管理等业务职能。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卫生机构(医院),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具备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6.采供血机构设置。设置1所市级中心血站,中心血站难以覆盖的县可依托县办综合医院规划设置1个中心血库。按照国家、省关于血站建设要求和标准,加强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血站新建、扩建项目等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全市临床用血需求,对采血点进行合理布局,在全市每个区建立固定采血屋采集血液,进一步增设流动献血车固定停靠点,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安全。

7.结核病防治机构设置。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置结核病预防控制(所、科),或设置1家独立的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院、所),负责管理辖区内结核病防治工作。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各设置1家结核病防治机构履行工作职责。

二、床位配置

(一)床位总量

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7.2张,其中,医院床位数5.2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张。在医院床位中,公立医院床位数3.15张,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2.05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详见表2。

表2  2025年我市床位资源配置指标

主  要  指  标

2025年

目标

2020年

现状

指标

性质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张)

7.2

6.38

指导性

医院(张)

5.2

4.44

指导性

公立医院(张)

3.15

2.68

指导性

其中:市办医院

1.55

1.27

指导性

县办医院

1.6

1.41

指导性

社会办医院

2.05

1.76

指导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

2

1.94

指导性

注:医院含妇幼保健院及疗养院,下同。

(二)结构分布

中医类床位数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0.8张配置。适当增加康复、老年护理、儿科、精神卫生等紧缺专科床位配置。

(三)区域分布

根据各地资源差异,在现有基础上,按照适度发展、平稳发展、控制发展等策略对各县(区)分别制定出床位配置标准。详见表3。

表3  各县(区)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配置

县(区)

2020年

2025年

常住人口a(万人)

千人口床位数

常住人口b(万人)

千人口床位数

合 计

377.21

6.38

391.15

7.2

濮阳县

96.87

6.55

93.23

6.95

清丰县

59.24

4.94

57.2

5.65

南乐县

47.66

5.6

48.6

6.25

范  县

44.78

3.9

43.72

4.75

台前县

32.31

6.77

31.87

7.04

华龙区

96.35

8.51

116.53

9.52

注:a.数据源自濮阳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b.数据根据2010—2020年历年常住人口数的年平均增长率计算得出。华龙区常住人口及床位配置含工业园区、开发区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四)单体规模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的不合理增长。二级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三级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市级综合性医院可适当增加。专科医院床位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要,原则上单体规模不超过99张,承担有医养融合任务的机构,可适当增加康复、护理床位。

三、卫生人员配置

(一)人员配备

到2025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6人,注册护士4.3人,公共卫生人员0.9人配置,医护比逐步达到1∶1.2;我市执业(助理)医师总数应达到14081人,注册护士总数达到16819人。

表4  2025年各县(区)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注册护士配置

县(区)

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千人口注册护士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合 计

2.65

3.6

2.69

4.3

濮阳县

2.51

3.48

1.74

4.15

清丰县

1.63

2.82

1.53

3.37

南乐县

1.74

3.12

1.64

3.73

范  县

1.73

2.38

1.61

2.84

台前县

2.63

3.52

2.99

4.2

华龙区

4.3

4.76

5.27

5.69

注:华龙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配置含工业园区、开发区以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表5  2025年各县(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配置

县(区)

执业(助理)医师(人)

注册护士(人)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合 计

9986

14081

10135

16819

濮阳县

2429

3239

1681

3870

清丰县

963

1616

909

1930

南乐县

827

1519

781

1814

范  县

774

1038

722

1240

台前县

850

1122

967

1340

华龙区

4143

5547

5075

6625

注:华龙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配置含工业园区、开发区以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1.医院。到2025年,全市医院执业(助理)医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低于55%,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占比不低于60%;注册护士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不低于60%,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占比不低于20%。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承担临床带教实习、支援基层、应急救援、医学教研等任务的医院可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市属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未达到床护比和医护比要求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基本建成全科医生制度,形成“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城乡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67人,参加或已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低于20%。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全科医生、2名高级职称临床医师;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达到45%以上并普遍实行“乡聘村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承担精神卫生防治任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专职精神卫生医师。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不低于0.9人,人数达到3520人,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结合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任务、人口等情况合理配备人员。市县两级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总编制原则上按不超过辖区常住人口万之分1.7的比例核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

慢性病防治机构应根据服务人口、慢性病流行形势和慢性病防控任务等情况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

健康教育机构应按照区域健康促进功能、公众健康教育需求和健康素养提升任务等情况合理配备人员。区域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参照有关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配备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

卫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人员编制应当根据我市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市级按编制人数不少于40人配置;县级编制按照1—1.5人/万名服务人口的标准核定,最低不少于30人;卫生监督员(持有效执法证件)人数不低于在岗在编人数的85%。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数占比达到95%以上,县级达到80%以上。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当地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市、县、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0.69名。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区域内人口数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到2025年,全市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2.8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

承担职业病救治的职业病防治院所(职业病专科医院),市级参照三级综合医院标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县级需要设立的,参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配比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比例的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

专业结核病防治机构应当按照区域内人口数及承担的结核病防治任务配置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至少由15名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根据所辖县(区)的数量适当增加;如果市级同时承担县(区)级的防治任务,要按照县(区)级的工作要求,增加相应数量的人员;市级单独设立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可根据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标准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专业人员数量。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至少由8名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根据辖区人口数量适当增加;超过40万人口的县(区),每增加5万人口增加1名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结核病防治人员。

中心血站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应当根据年采供血等业务量进行配备。

急救中心人员数量应当根据服务人口、年业务量等进行配备。

(二)人才培养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完善与我市人才政策相衔接、与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人才保障政策。强化医教协同,加强与省内乃至全国医学院校的合作,吸引高质量医学人才在濮阳实践与就业,提升本地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的教学能力,培养更多高质量医学人才留在濮阳。继续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加强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培养合格临床医师。以卫生人才需求为导向,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继续医学教育能力建设,推动医学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建设,提升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2025年,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加大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医学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医学人才成长机制。加大对我市医学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完善选拔机制、建立研修制度和资助重大学术活动等措施,努力打造医学人才高地。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在岗培训制度。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继续深化本地“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岗医师转岗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层次等渠道,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服务能力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培训麻醉、康复等紧缺型专门人才,大力支持中医类人才培养。

(三)人才使用

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80%),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员额制管理机制,建立卫生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医疗卫生人才倾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为医疗卫生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认真落实“369人才工程”相关政策,推动医疗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研究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及县办医院专科特设岗位制度计划,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

四、设备配置

坚持资源共享和接替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配备,严禁公立医院举债或以投资合作投放方式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大型医疗设备。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国卫规划发〔2018〕12号)执行,甲类设备配置由省卫生健康委审核后上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审定,乙类设备实行总量控制。到2025年,全市共配置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65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45台,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10台,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2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10台。探索建立设备共享中心。

常规医用设备配置,参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血站基本标准》《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等配置。

五、卫生经费配置

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本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特殊转移支付资金及医院自筹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一是加大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使城乡居民都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补助政策,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三是落实基本医疗保障补助政策。四是支持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六、信息资源配置

到2025年,以“智慧濮阳”为引领,强化突发公共卫生智能响应,构建以传染病及重大疫情防控为重点的智能监测预警体系,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智慧化能力。建立以个人身份信息为索引的人口基础信息协同治理路径,实现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动态监测,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信息化支撑体系,提升面向基层(5G)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助力分级诊疗互联互通。建成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方便居民就医问诊,提升居民就医获得感。全面推行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刷脸就医”“先看病后付费”工作。推进院前急救车载监护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平台)连接,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提高急救效能。

七、学科配置

加强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专科特色明显、综合实力强的市级医院为核心,主要建设一批具有核心实力的临床重点专科,打造专科品牌,减少市域内患者外转率;县级医院依托省市县共建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提高县级医院专科疾病诊治水平,减少县域内患者外转率。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好、医疗技术先进、人才团队强、服务能力强的优势学科,力争到2025年,建设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0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60个。着力打造专病诊疗示范中心,建设医疗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成高层次人才孵化器,开展高水平临床科学研究。

第五章 保障政策与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进一步加大党委、政府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力度,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于规划实施全过程,全面增强党在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坚持高位推动规划落实。深化卫生健康系统党建阵地功能,以党建促进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完善新设立的党委、党支部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织坚强领导作用、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的模范作用,对医疗队伍体系中真正经得起群众考验的干部进行表彰、提拔。

二、严格规划实施

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将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严格床位规模分级审查备案和公示制度,规范机构、床位、人员、设备、技术的许可准入,对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按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要求和程序进行管理。

三、强化协调推进

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卫生健康部门要制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合理调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设备配置,禁止举债建设,同时对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按照规划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并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财政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保障规划实施;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依据规划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用地需求;医疗保障部门要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四、深化监督评估

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监督评价机制,成立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在评价过程中,要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实施。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适时开展联合督查,推动规划落实,确保医疗卫生资源发展有序、配置合理、结构优化。


网络备案:京ICP备12039121号-1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7层 www.yaochangyun.com ©2016-2023 泰茂股份版权所有


  •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 可信网站
    信用评价

  • 网络警察
    提醒您

  • 诚信网站

  • 中国互联网
    举报中心

  • 网络举报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