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北京泰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试行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发布时间:2024-01-11        信息来源:查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及我省工作措施要求,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局在前期试点、征求各市医保部门、临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草拟了《关于试行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集时间:2023年12月18日至2024年1月16日

征集方式:电子邮箱,ahyyfwc@163.com

联系电话:0551-69029717

 安徽省医疗保障局    

2023年12月18日  

 

关于试行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委、财政局,各相关定点医疗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3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皖发〔2020〕11号)等文件精神,加大按病组付费(以下简称DRG付费)、按病种分值付费(以下简称DIP付费)模式下,支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力度,决定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要求

(一)坚持自愿申报,服务适宜。鼓励各统筹地区具有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资质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自愿向辖区内医保、卫生健康部门申报纳入,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

(二)坚持同病同效,体现价值。纳入付费范围的病种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需达到与西医治疗同等效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与技术价值。

(三)坚持协同推进,衔接改革。在DRG/DIP付费模式下实施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纳入付费范围的中医优势病种,医保基金按照DRG/DIP付费手术组标准的一定比例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参保人员继续按基本医疗保障政策规定享受报销待遇。

二、主要内容

(一)试行病种选择。按照“中医优势突出、诊疗方案确切、治疗风险可控、出院标准明确”的原则,结合我省中医药发展状况和按疗效价值付费特点,省医保部门会同卫生健康(中医)等部门在总结试点经验,征求医疗机构、专家意见等基础上,分批遴选确定适宜中医优势病种,并动态调整发布。首批确定“锁骨骨折”等13个试行病种,鼓励有条件的统筹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先行探索,适当增加试行病种。

(二)医疗机构确认。各统筹区域内已纳入DRG/DIP实际付费,具有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资质,且开设有相应住院病区的定点医疗机构,自愿在公布的病种范围内选择病种开展按疗效价值付费的,可向所在地医保经办机构申请,各县(市、区)医保部门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审核,经审核具备相应资质即可纳入结算范围。

(三)病种收治规范。按照收治标准收治、临床路径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出院的病例可纳入按疗效价值付费。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收治标准、中医诊疗路径、中医治疗技术、疗效评价标准等路径规范,由省卫生健康(中医)部门会同医保等部门制定。定点医疗机构及接诊医生严格把握收治标准,对符合条件、拟纳入按疗效价值付费的病例,履行向患者告知义务。按照规范的中医临床路径采取相应的中医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同等疗效标准后出院,为患者做好相应延伸治疗,不再另行收费。

(四)医保支付标准。按疗效价值付费病例纳入DRG付费/DIP付费范围,付费标准参照对应DRG/DIP付费病组(病种)权重(分值)的一定比例计算。具体比例、病种分组及支付标准,由各市医保部门按照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价值和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的原则确定,并实施动态调整。

(五)医保结算流程。医保部门在DRG/DIP付费结算系统中增加中医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病种目录及编码。试点医疗机构根据各市基本医疗保险DRG/DIP付费结算流程要求,在DRG/DIP付费结算系统中及时规范上传中医按疗效价值付费的住院费用数据。各级医保经办机构根据DRG/DIP付费结算流程,可对试点医疗机构按月拨付医保基金预付款。年终根据DRG/DIP付费清算规则进行清算支付。

(六)退出路径管理。按照实际发生医药费用等应纳入高低倍率、特病单议等病例,对中医药治疗失败转西医治疗等病例,退出按疗效价值付费,直接纳入DRG/DIP付费。严格审核已按疗效价值付费、但出院结算3个月内因同一病症再次入院治疗的病例,允许医疗机构进行申诉,申诉不成功、被认定为中医治疗失败的,已按疗效价值付费拨付的金额予以减半计算。对治疗未完成即转其他医疗机构治疗的,需报所在地医保经办机构备案,不列入按疗效价值付费范围。

三、配套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医保、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财政部门共同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细化管理措施,切实把付费工作抓出成效。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推行中医按疗效价值付费的重要意义,把推进中医按疗效价值付费作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抓手,建立与付费方式相协调的院内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二)全面系统培训。各统筹地区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组织指导,认真开展医保系统、医疗机构及机构内部政策培训,准确把握按疗效价值付费病种的准入标准,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开展诊疗工作,确保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与临床疗效。

(三)及时监测评估。各统筹地区要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实行病种的诊疗项目、药品使用、医疗费用等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按疗效价值付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开展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工作机制。

(四)积极宣传引导。各统筹地区要广泛宣传中医按疗效价值付费方式改革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群众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改革氛围。及时总结、大力宣传按疗效价值付费在减轻群众负担、节约医保资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本《通知》自2024年3月1日起试行,以入院时间计算,实施时间之前入院病例不予追溯,试行期为2年。

 

附件:1.中医按疗效价值付费试行病种(第一批)(试行)

2.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3.实行按疗效价值付费的中医优势病种收治标准和

疗效评价标准

 

 

 

   安徽省医疗保障局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

 

 

 

                     ??  安徽省财政厅

2023年12月11日    

 


附件1

中医按疗效价值付费试行病种(第一批)(试行)

 

序号

中医诊断

中医疾病代码

中医主要操作

西医诊断

西医诊断编码

1

锁骨骨折

A03.06.01.03

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及调整

锁骨骨折

S42.000

2

肱骨骨折

A03.06.01.05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及调整

肱骨近端骨折

S42.2

3

肱骨骨折

A03.06.01.05

手法复位术、闭合穿针内固定术

肱骨外科颈骨折

S42.202

4

桡骨骨折

A03.06.01.07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及调整

桡骨远端骨折

S52.500

5

尺桡骨干双骨折

A03.06.01.08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及调整

桡尺骨骨干骨折

S52.400

(小儿)

6

胸腰椎骨折

A03.06.01.26

中药、牵引、针刺、灸法、电治疗等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S22.000

S32.000

7

混合痔

A08.03.01.03

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

混合痔

K64.811

8

肛漏

A08.03.06

高位复杂肛瘘挂线治疗

高位肛瘘/复杂性肛瘘

K60.301K60.303

9

肛痈

A08.03.04

肛周脓肿根治术

肛周脓肿

K62.001

10

肛裂

A08.03.03

肛裂切除术

肛裂

K60.200

11

腰痹

A07.06.17

针灸推拿、牵引、射频消融、针刀等微创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伴坐骨神经痛

M51.202M51.101+G55.1*

12

膝痹

A07.06.19

针灸、拔罐治疗、刮痧、推拿、针刀治疗;辨证中药或中成药口服、中药热湿敷、中药熏药治疗、膏摩治疗、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M13.000M13.100 M17.900x003;M17.900x004M17.900;M17.900x002;M13.900

13

眩晕

R42.x00x001

项针、头针、普通针刺、中药

后循环缺血

G45.004


附件2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病(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ICD-10编码:S42.0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正骨学》第十一版(冷向阳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3,ICD-10编码:S42.000)。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锁骨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内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者。

(2)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3)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等。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锁骨正位X线片,必要时CT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免疫十项等。

(八)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1)正骨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2)外固定治疗

a.三角巾悬吊: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

b.“8”字绷带固定或锁骨带固定。

2.闭合穿针

凡移位骨折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均进行手术治疗,首选闭合复位钳持端提回旋手法复位经皮逆行穿针固定术。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瘀血凝滞证: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4.功能锻炼。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骨折处肿痛明显缓解;

2.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满意;

3.肘腕关节活动良好;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闭合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差,或合并重大血管、神经损伤,骨缺损;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等无法通过手法闭合复位进行治疗者需行手术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3,ICD-10编码:S42.00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天 ≥10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年  月  日

(第3—7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必要时)

□麻醉(必要时)

□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评估,如需要再次复位,由上级医师完成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记录

□骨折复位评估

□观察血运、感觉、功能活动、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

□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相关科室会诊与治疗(必要时)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完善术前准备,签订各项知情同意书(必要时)

□下达手术医嘱、提交手术通知单(必要时)

□麻醉医生查看病人,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必要时)

□完成术前小结(必要时)

 

重点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

□中药辨证施治

□血常规、尿、便常规

□心电图

□肝功能、肾功能

□凝血功能

□复位后复查X线片评估

□开具中药处方

□中医特色治疗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对异常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必要时复查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术前医嘱(必要时)

□术前饮食

□术区备皮

□对症处理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麻醉前各项护理操作(必要时)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交代术前注意事项(必要时)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  日,手术日)

      年   月   日

(第 天,术后第1天)

      年  月  日

(非手术治疗第8—13天)(闭合穿针术后第2-10天)

      年  月  日

(第  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

□完成手术治疗(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及创面渗血情况

□医师查房,观察术后局部情况

□专科换药

□中医特色治疗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完成出院记录

□开具出院诊断书

□开具出院带药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骨伤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禁食6小时后进半流饮食/普食/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饮食)

□预防感染、疼痛、出血

 

临时医嘱(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骨伤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中医特色治疗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中医辨证施治

□专科换药

□复查X线片(必要时)

□开具中药处方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专科换药(必要时)

□开具中药处方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交接病人,检查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

□按医嘱进行治疗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指导术后饮食)

□协助安全下床

□告知注意事项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康复训练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卫生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肱骨近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肱骨近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骨折(可选词:臑骨上段骨折;臑骨肩端骨折;臂膊骨伤折;臑骨下端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5)。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近端骨折(ICD-10编码:S42.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正骨学》第十一版(冷向阳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肱骨近端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肱骨近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肱骨近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肱骨近端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5,ICD-10编码:S42.200)。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肱骨近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者。

(2)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3)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等。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肱骨正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T、MRI、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肱骨干骨折。

2.外固定治疗

(1)夹板固定:其长度视骨折部位而定。

(2)前臂吊带固定:前臂置于中立位,患肢悬吊于胸前。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瘀血凝滞证: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4.功能锻炼。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骨折处肿痛明显缓解;

2.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满意;

3.肘腕关节活动良好;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闭合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差,或合并重大血管、神经损伤,骨缺损;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等无法通过手法闭合复位进行治疗者需行手术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肱骨近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肱骨近端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5,ICD-10编码:S42.200 )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0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年  月  日

(第3—7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必要时)

□麻醉(必要时)  

□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评估,如需要再次复位,由上级医师完成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记录

□骨折复位评估

□观察血运、感觉、功能活动、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

□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相关科室会诊与治疗(必要时)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重点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

□中药辨证施治

□血常规、尿、便常规

□心电图

□肝功能、肾功能       

□凝血功能

□复位后复查X线片评估

□开具中药处方

□中医特色治疗,如:隔物灸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对异常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必要时复查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麻醉前各项护理操作(必要时)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8—13天)

     年  月  日

(第14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完成出院记录

□开具出院诊断书

□开具出院带药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康复训练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卫生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病(TCD编码:BW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5)。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外科颈骨折(ICD-10编码:S42.2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正骨学》第十一版(冷向阳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学》,第4版修订本,(主编:胥少汀、葛宝丰、卢世璧。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著,201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外展型

(2)内收型

(3)粉碎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肱骨近端骨折骨折诊疗方案》。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肱骨近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肱骨近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折病(TCD编码:BW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5,ICD-10编码:S42.202)。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肱骨外科颈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或闭合穿针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2)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等。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或CT片

(9)肩关节CT、肩关节正位及穿胸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标志物、免疫十项等,其他的如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2.小夹板外固定结合或闭合穿针结合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瘀血凝滞证: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4.功能锻炼。

5.并发症的防治。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胀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小夹板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闭合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差,或合并重大血管、神经损伤,骨缺损;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等无法通过手法闭合复位进行治疗者需行手术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肱骨外科颈骨折(ICD-10编码:S42.2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年  月  日

(第3—7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必要时)

□麻醉(必要时)  

□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评估,如需要再次复位,由上级医师完成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记录

□骨折复位评估

□观察血运、感觉、功能活动、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

□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相关科室会诊与治疗(必要时)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改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重点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中药辨证施治

□血常规、尿、便常规

□心电图

□肝功能、肾功能       

□凝血功能

□复位后复查X线片评估

□开具中药处方

□中医特色治疗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对异常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必要时复查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麻醉前各项护理操作(必要时)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完成麻醉前各项护理操作(必要时)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天,手术日)

      年   月   日

(第 天,术后第1天)

      年  月  日

(第8—20天)(术后第2-10天)

      年  月  日

(第  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

□完成手术治疗(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及创面渗血情况

□医师查房,观察术后局部情况

□专科换药

□中医特色治疗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完成出院记录

□开具出院诊断书

□开具出院带药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骨伤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禁食6小时后进半流饮食/普食/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饮食)

□预防感染、疼痛、出血

临时医嘱(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骨伤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中医特色治疗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中医辨证施治

□专科换药

□复查X线片(必要时)

□开具中药处方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交接病人,检查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

□按医嘱进行治疗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指导术后饮食)

□协助安全下床

□告知注意事项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康复训练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卫生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骨折(可选词:辅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正骨学》第十一版(冷向阳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骨折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7,ICD-10编码:S42.500)。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下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2)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等。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腕关节正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T、MRI、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桡骨下端骨折。

2.小夹板外固定。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瘀血凝滞证: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4.功能锻炼。

5.并发症的防治。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胀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小夹板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闭合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差,或合并重大血管、神经损伤,骨缺损;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等无法通过手法闭合复位进行治疗者需行手术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7,ICD-10编码:S52.50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7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年  月  日

(第3—7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必要时)

□麻醉(必要时)  

□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评估,如需要再次复位,由上级医师完成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记录

□骨折复位评估

□观察血运、感觉、功能活动、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

□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相关科室会诊与治疗(必要时)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重点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

□中药辨证施治

□血常规、尿、便常规

□心电图

□肝功能、肾功能       

□凝血功能

□复位后复查X线片评估

□开具中药处方

□中医特色治疗,如:隔物灸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对异常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必要时复查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麻醉前各项护理操作(必要时)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8—13天)

      年  月  日

(第14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完成出院记录

□开具出院诊断书

□开具出院带药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康复训练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卫生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桡尺骨骨干骨折(小儿)中医临床路径

 

一、桡尺骨骨干骨折(小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尺桡骨干双骨折(可选词:手骨两胫俱断;断臂辅两骨;前臂双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8)。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尺骨骨干骨折(ICD-10编码:S52.4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正骨学》第十一版(冷向阳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斜形骨折

横断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尺骨和桡骨骨干骨折诊疗方案》。

尺桡骨骨干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尺骨和桡骨骨干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尺骨骨干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尺骨骨干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8,ICD-10编码:S52.400)。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者。

(2)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3)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等。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前臂正侧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T、MRI、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尺桡骨骨干骨折。

2.外固定治疗

(1)石膏固定:适用于无移位稳定骨折或不完全骨折。

(2)夹板固定:适用于复位后稳定的骨折。

3.闭合穿针内固定

弹性针固定:适用于小儿骨折。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配合外敷中药膏剂或洗剂。

(1)血瘀气滞证: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瘀血凝滞证: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5.功能锻炼。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或解剖复位标准;

2.肩、腕关节活动良好;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闭合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差,或合并重大血管、神经损伤,骨缺损;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等无法通过手法闭合复位进行治疗者需行手术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桡尺骨骨干骨折(小儿)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桡尺骨骨干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8,ICD-10编码:S52.40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0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年  月  日

(第3—7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必要时)

□麻醉(必要时)  

□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评估,如需要再次复位,由上级医师完成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记录

□骨折复位评估

□观察血运、感觉、功能活动、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

□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相关科室会诊与治疗(必要时)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重点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

□中药辨证施治

□血常规、尿、便常规

□心电图

□肝功能、肾功能       

□凝血功能

□复位后复查X线片评估

□开具中药处方

□中医特色治疗,如:隔物灸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对异常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必要时复查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麻醉前各项护理操作(必要时)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8—13天)

      年  月  日

(第14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完成出院记录

□开具出院诊断书

□开具出院带药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康复训练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卫生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腰椎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26)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ICD-10编码:S22.000、S32.000x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正骨学》第十一版(冷向阳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9版(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胸椎棘突骨折横断型骨折

胸椎压缩性骨折

胸椎神经弓骨折

胸椎横突骨折

胸椎椎弓骨折

胸椎骨折T1/T2

胸椎骨折T3/T4

胸椎骨折T5/T6

胸椎骨折T7/T8

胸椎骨折T9/T10

胸椎骨折T11/T12

胸椎多处骨折

腰椎压缩性骨折

腰椎骨折L1

腰椎骨折L2

腰椎骨折L3

腰椎骨折L4

腰椎骨折L5

4.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骨伤科学》(黄桂成,王拥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1)气滞血瘀证

(2)营血不调证

(3)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胸腰椎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26,ICD-10编码:S22.000)的患者。

2.X线片显示椎体压缩小于30%。

3.骨折骨块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

4.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5.除外以下情况:

(1)合并有胸腰椎下神经、血管损伤者。

(2)开放性骨折者。

(3)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等。

6.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血脂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

(8)胸部CT

(9)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

(10)胸(腰)椎CT、胸(腰)椎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双下肢深静脉彩超BNP、心肌酶、肌钙蛋白、骨密度、心脏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功能复位、骨盆牵引、腰背部垫枕复位。

2.脊柱支具外固定、腰背肌功能锻炼。

3.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2)营血不调证: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接骨续筋、舒筋活络

4.护理:中药热奄包治疗、中医定向透药、隔物灸、穴位贴敷、气压治疗、中药封包(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胸、腰背部无明显疼痛。

2.X线片复查骨折维持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并发其他部位损伤致使治疗时间或卧床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糖尿病等其他内科病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下肢麻木等严重并发症,退出本方案。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方案。


二、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26,ICD-10编码:S22.000、S32.000x0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0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年  月  日

(第3—7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评估,如需要再次复位,由上级医师完成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记录

□骨折复位评估

□观察血运、感觉、功能活动、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

□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相关科室会诊与治疗(必要时)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便常规

□心电图

□肝功能、肾功能       

□凝血功能

□复位后复查X线片评估

□中医特色疗法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对异常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必要时复查

□中医特色疗法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中医特色疗法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麻醉前各项护理操作(必要时)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调摄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调摄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8—13天)

      年  月  日

(第14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观察舌脉象、肿胀、疼痛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完成出院记录

□开具出院诊断书

□开具出院带药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中药辨证施治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

□饮食调摄指导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定松紧度等情况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夜间巡视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康复训练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卫生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一、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编码:BWG00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1.0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K64.811);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49.4500x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肛肠病学》(何永恒、凌光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2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的《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中的“混合痔诊断标准”。

2.疾病分类

参照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的相关内容:

内痔是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粪困难。

外痔是发生于齿状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而成的疾病。外痔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疼痛。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跨齿状线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3.证候诊断

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外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混合痔临床常见证候:

风伤肠络证

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

脾虚气陷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肛肠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混合痔。

2.禁忌症:严重的肺结核、梅毒;严重心、脑、肺疾病患者;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合并其他严重肛周疾病者。

3.对于有明确禁忌症者,先治疗原发病,可予以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天≤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混合痔(TCD编码:BWG00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1.03,ICD-10编码:K64.811)。

1.无手术禁忌症,主手术操作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复杂性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术前准备1~2天,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试验;

2.凝血功能检查;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三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4.肝肾功能;

5.血糖、血脂;

6.电解质检查;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腹部彩超,包含肝胆脾及泌尿系(双肾膀胱输尿管)B超检查。

10.电子肛门镜检查或肛肠科常规检查(含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

11.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子结肠镜检查、排粪造影、直肠腔内彩超(三维直肠彩超)、肛门直肠测压、盆腔及肛门MRI或CT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伤肠络证:清热凉血祛风

(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

(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

2.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

(2)中药外敷或中药塞药法:根据患者病情及创面情况选择。

3.外用中成药: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4.手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复杂性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可兼有一种及以上其他手术方式。

5.术后切口专科换药。

6.护理:辨证施护。

7.特色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用隔物灸、穴位贴敷治疗、中医定向透药、耳穴压豆等。

8.术前伴中重度贫血者输血治疗。

9.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应用抗菌药物;术前按污染伤口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术后视伤口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九)手术

1.麻醉方式:连硬外麻醉、腰麻或全麻。

2.手术方式: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复杂性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可兼有肛周常见疾病套扎治疗(RPH)/内痔环切术(PPH)/内痔硬化剂注射治疗/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等手术方式者;

3.必要时输血。

4.病理: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生长良好,大便基本正常,伤口疼痛可耐受,无明显便血或便血量少无需特殊处理。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因任何因素导致的未能按临床路径履行流程的病例,均作为变异情况,退出本路径。

1.患者在认知与知情同意/签名时不同意者,或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者。

2.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4.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二、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编码:BWG00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1.03;ICD-10编码:K64.81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5天≤标准住院日≤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年    月    日

(第3日,手术日)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开出各项检查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实施各项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完成术前评估,确定手术方案

□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手术事项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下达手术医嘱、提交手术通知单

□麻醉医生查看病人,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完成术前小结

□完成手术治疗

□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及创面渗血情况

□了解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必要时留置导尿

长期医嘱

□肛肠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对症治疗(必要时)

 

临时医嘱

□三大常规+粪便隐血

□凝血功能

□乙肝三对、丙肝、艾滋病、梅毒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常规、血糖

□心电图、胸部X线片

□腹部彩超、直肠腔内超声

□必要时选做电子肠镜、盆腔及肛门CT、MRI、排粪造影等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对症治疗

 

临时医嘱

□术前医嘱

□术前饮食

□术区备皮

□术前肠道准备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半流饮食(连硬外麻或腰麻或骶麻禁食6小时后进半流饮食/普食)

□预防感染、疼痛、出血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病理检查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入院检查的护理操作

□根据医嘱执行各项术前准备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交代术前注意事项

□术前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饮食指导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交接病人,检查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

□按医嘱进行治疗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指导术后饮食

□协助安全下床

□告知注意事项

□指导术后首次排尿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4日,术后第1日)

     年    月    日

(第5—13日,术后第2—10日)

     年    月    日

(第14日,出院日)

□医师查房,观察术后局部情况

□询问排便情况

□术后混合痔专科换药

□中药熏洗坐浴

□上级医师查房,观察局部情况

□观察手术结扎线脱落情况

□术后换药

□中医辨证施治

□中药熏洗坐浴

□理疗

□疗效评估,确定出院时间。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预防常识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住院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半流质饮食\普食

□预防感染、止血

□混合痔专科换药

□中药熏洗坐浴

 

临时医嘱

□中医辨证施治

□辨证使用中成药

□中医辨证施护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预防感染、止血

□混合痔专科换药

□中药熏洗坐浴

□辨证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医特色治疗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中医辨证施护

□复查相关检查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术后卫生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用法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肛漏(高位肛瘘/复杂性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一、肛漏(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可选词:肛瘘;穿肠瘘)(TCD编码:BWG05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6)。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位肛瘘(ICD-10编码:K60.301)或复杂性肛瘘(ICD-10编码:K60.303)。行高位复杂肛瘘挂线治疗(49.7300x001)、肛瘘挂线术(49.73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肛肠协作组肛瘘诊疗方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肛肠病学》(何永恒、凌光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有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肛周硬结,局部反复破溃流脓,局部可伴有红、肿、热、痛,可伴肛周潮湿、瘙痒等。本病多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多有肛痈病史,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根据肛漏的症状体征,结合直肠腔内超声或三维直肠彩超、CT或MRI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2.疾病分类

参照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2020年北京肛肠学会专家共识审定委员会的相关内容:

肛瘘的临床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及内口和瘘管的多少,以外括约肌深部为界,瘘管涉及外括约肌深部及以上的为高位肛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瘘管或内外口的称为复杂性肛瘘。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临床常见证候:

1.湿热下注证

2.正虚邪恋证

3.阴液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肛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漏(高位肛瘘/复杂性肛瘘)。

2.无禁忌症,排除结核性、炎症性肠病性肛瘘。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漏(TCD编码:BWG05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6,ICD-10编码:K60.301、K60.303)。

2.无手术禁忌证,主手术操作为高位复杂肛瘘挂线治疗(17.98124)。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试验。

(2)血型、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功能。

(3)乙肝三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4)胸部CT、肛门MRI或CT、肛管双平面或瘘道造影。

(5)心电图。

(6)肝胆脾胰泌尿系彩超、直肠腔内超声或三维直肠彩超。

(7)电子肛门镜检查或肛肠科常规检查(含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排粪造影、肛门直肠测压、降钙素原检测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3)阴液亏虚证:养阴托毒。

2.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选具有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生肌等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熏洗肛门部,或清洁肛门或手术创面,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

(2)中药外敷法: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型敷于患处,达到消炎止痛,促进局部肿痛消散,祛腐生肌的目的。

(3)冲洗法:将创腔或瘘道中的脓液冲洗干净,并使其引流通畅。冲洗时可将抗生素等药物注入创腔或瘘道,起到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及闭合管腔的作用。

(4)直肠给药:中药保留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直肠给药,或用中药直肠栓剂肛门给药。

3.外用中成药: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4.特色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用热奄包、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熏洗、耳穴埋豆等。

5.手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挂线治疗(49.7300x001)、肛瘘挂线术(49.7301),可兼其他手术方式。

6.术后切口专科换药。

7.护理:辨证施护。

(九)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应用抗菌药物;

2.术前按感染性疾病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3.术后视伤口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十)手术

1.麻醉方式:连硬外麻醉、腰麻或全麻。

2.手术方式:高位复杂性肛瘘挂线治疗,可兼有肛瘘切除术/肛门直肠周围窦道搔刮术/肛周皮下神经组织美兰注射神经阻滞术。

3.必要时予以止痛措施。

4.病理: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脓液送细菌培养+药敏。

(十一)出院标准

1.橡皮筋脱落,引流管及橡皮膜拆除,疼痛轻或可耐受。

2.患者无发热,创面无渗出,无水肿。

3.大便基本正常,无便血或便血量少。

(十二)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肛漏(高位肛瘘/复杂性肛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漏(高位肛瘘/复杂性肛瘘)(TCD编码:BWG05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6,ICD-10编码:K60.301、K60.303)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年    月    日

(第3天,手术日)

□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 开出各项检查单

□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完成术前评估,确定手术方案

□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手术事项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下达手术医嘱、提交手术通知单

□麻醉医生查看病人,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完成术前小结

□完成手术治疗

□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及创面渗血情况

□了解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必要时留置导尿

长期医嘱

□肛肠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对症治疗(必要时)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OB

□凝血功能、血型、CRP、ESR

□乙肝三对、丙肝、艾滋病、梅毒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电子)肛门镜、肛门指诊

□肛肠直肠测压

□心电图 、腹部彩超、三维直肠彩超、肠镜

□胸部X线片、MRI、瘘道造影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对症治疗

 

临时医嘱

□术前医嘱

□术前饮食

□术区备皮  

□术前肠道准备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半流饮食(腰麻或骶麻后禁食6小时后进半流质饮食/普食)

□抗感染 、止血、止痛

□中医特色治疗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中医辨证施治

□辨证使用中成药

□病理检查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各项入院检查的护理操作

□根据医嘱执行各项术前准备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交代术前注意事项

□术前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饮食指导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交接病人,检查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

□按医嘱进行治疗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指导术后饮食

□协助安全下床

□告知注意事项

□指导术后首次排尿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4天,术后第1天)

      年   月   日

(第5天,术后第2天)

     年   月   日

(第6—13天,术后第3—10天)

     年   月   日

(第14日,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指导术后治疗

□观察术后局部情况

□专科换药

□中药熏洗坐浴

□中医特色治疗

 

□医师查房,观察术后局部情况

□询问排便情况

□专科换药

□中药熏洗坐浴

□中医特色治疗

 

□上级医师查房,观察局部情况

□观察切挂线/橡皮筋情况

□根据伤口情况,适时紧线

□专科换药

□中医辨证施治

□中药熏洗坐浴

□中医特色治疗

□疗效评估,确定出院时间。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预防常识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半流质饮食\普食

□抗感染 、止血

□中医特色治疗

□专科换药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中医辨证施治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抗感染 、止血

□中医特色治疗

□中药熏洗坐浴

□专科换药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中医辨证施治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抗感染 、止血

□中医特色治疗

□辨证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药熏洗坐浴

□专科换药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复查血常规、CRP、ESR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观察患者创面渗血及排便情况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术后卫生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用法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一、肛痈(肛周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ICD-10编码:K61.001)。行肛周脓肿根治术(49.0400x008)或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49.0100x0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制定的“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皮肤发红、疼痛、肿胀、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主要体征:通过肛门指诊可触及压痛、肿块、隆起或者波动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病(肛周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临床常见证候:

热毒蕴结证

火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周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7天≤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4,ICD-10编码:K61.001)。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治疗。

5.由克罗恩病、白血病、结核等引起的肛周脓肿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CT或胸部X线片。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7)肛管双平面彩超。

(8)盆腔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直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1)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①适应症: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患者。

②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切口应在压痛或波动感明显部位,尽可能靠近肛门,切口呈弧状或者放射状,须有足够长度,用纱布条引流,以保持引流通畅,用刮匙尽量瘘管壁周围等坏死组织和肉芽组织刮出,修剪创缘、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一个口宽底小的创面,探查无活动性出血后,穿面填塞赛凡士林纱条,外敷敷料固定,术毕。

③术后处理:

a.不禁食,但忌辛辣炙煿之品。

b.酌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c.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d.便后坐浴,换药,可选用超声雾化熏洗仪。

(2)肛周脓肿根治术

①适应症:高位脓肿,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②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于脓肿波动感明显部位做弧状或者放射状切口,充分排脓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然后用双氧水冲洗脓腔,修剪切口扩大程梭形。然后持探针从脓肿切口探入脓腔底部轻柔地探查内口,沿探针方向切开皮肤,挂入橡皮筋,张力适度,丝线结扎固定,修剪创缘皮肤,探查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填塞凡士林纱条,外敷纱布固定,术毕。

③术后处理:

a.术后酌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b.每日熏洗坐浴1~2次,每日常规换药1~2次。

c.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智能肛周熏洗仪等。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皂角刺、金银花、防风、白芷、当归尾、陈皮、甘草等。

(2)火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炒山甲、皂角刺、当归、生黄芪、川芎。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祛湿解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知母、生地、丹皮、青蒿、鳖甲。

3.外治法:

(1)中药熏洗:复方荆芥熏洗剂等中成药;院内制剂(痔瘘洗剂等)。

(2)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痔疮栓、肛泰栓、太宁栓等中成药。

(3)中药膏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院内制剂。

(4)中药外敷: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九一丹、生肌散、金黄膏、拔毒膏、芙蓉膏等院内制剂外敷。

4.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术后并发症:

(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2)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便秘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切口引流通畅,无明显红肿及异常分泌物,血常规无异常。

2.排便正常,肛门疼痛可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肛痈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痈 (TCD编码:BWG04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3,ICD-10编码:K61.0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入院第1天)

   年   月  日

(住院第2天)

   年   月  日

(术日,住院第3日)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

事项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

事项

□术前准备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三级医师检诊,完成上级医师查房

记录

□完成术前评估

□完成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式

□向家属交待病情和手术事项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下达手术医嘱、提交手术通知单

□麻醉医生查看病人,签署“麻醉知情

同意书” 

□完成术前小结

□完成手术治疗

□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及创

面渗血情况

□评估疼痛程度必要时予

以止痛治疗(止痛药、

耳穴止痛、针灸止痛)

□了解术后首次排尿情

况,必要时留置导尿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肛肠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辨证施治

□必要时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或

中药熏洗坐浴

□选择性其他疗法(中药院内制

剂外敷等)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肝肾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

□凝血功能

□心电图

□胸片

□肛管双平面彩超

□盆腔CT

□可选择的其他检查

□对症治疗

长期医嘱:

□停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根据已定术式开具术前医嘱

□术前饮食规定

□术区备皮

□术前肠道准备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流质(连硬外或联腰麻

醉禁食6小时后进流

质)

□特色疗法(耳穴贴压、

针灸等)

 

临时医嘱:

□指导术后饮食

□协助安全下床

□告知注意事项:保持肛

周清洁及大便通畅

□指导术后首次排尿

护理工作

□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设

施和设备,责任护士、床位医

□入院护理评估

□介绍各种检查注意事项

□遵医嘱完成各项外治疗法

□做好备皮等术前准备

□提醒患者术前禁食水、肠道准备

□术前情志疏导、健康教育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保

□交待术前更衣,取下饰品等各项注意事项。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交接病人,检查生命体

征及用药情况。

□遵医嘱完成各项外治疗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保

持肛门清洁,切忌用力

排便

□饮食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日期

月  日(术后第1日)

月 日(术后第2日)

月  日(术后第3—11日)

月  日(出院日,住院第14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变化情况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及切口情况

□了解大小便是否通畅

□评估疼痛程度

□术后换药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变化情况

□医师查房,观察切

口情况

□评估疼痛程度

□询问排便情况

□术后换药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变化情况

□医师查房,观察切

口情况

□观察手术切口情况

□术后每天换药

□术后3天复查血常

□确定患者可以出院

□完成出院记录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填写医疗保险相关资料

□通知出院处

□开具出院诊断书

□开具出院带药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肛肠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半流

 

□相关疾病的治疗(必要

时) 

□辨证施治

□不同证型、对症服药:湿热下注型(萆薢渗湿汤加

减)、正虚邪恋型(内服托里消毒散加减)、阴液亏虚型(青蒿鳖甲汤加减)

□特色疗法(选择2-3

种)

□耳穴贴压

□针灸

□刮痧

□中药熏洗

□中药膏剂或院内制剂等外敷

 

临时医嘱:

□结合病情对症治疗

长期医嘱:

□肛肠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续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辨证施治

□续方使用

□特色疗法(选择2-

3种)

□耳穴贴压

□针灸

□刮痧

□中药熏洗

□中药膏剂或院内制

剂等外敷

 

临时医嘱:

□结合病情对症治

疗。

长期医嘱:

□肛肠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普食

□术后酌情使用抗

菌素

□辨证施治

□续方使用

□特色疗法(选择2-3

种)

□耳穴贴压

□针灸

□刮痧

□中药熏洗

□中药膏剂或院内制剂等外敷

□微波治疗

□红光治疗

□中药换药

 

临时医嘱:

□结合病情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

□观察患者创面渗血及排便情况

□遵医嘱完成各项外治疗法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饮食指导,进食具有润畅通便作用的食物,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保持肛门清洁,切忌用力排便

□术后康复、健康教

□遵医嘱完成各项外

治疗法

□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

理,保持肛门清

洁,切忌用力排便

□术后康复、健康教

□遵医嘱完成各项外

治疗法

□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

理,保持肛门清

洁,切忌用力排便

 

□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宣教:出院带药服法及注意事项,保持肛门清洁,切忌用力排便

□指导患者术后康复

□饮食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肛裂中医临床路径

一、肛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TCD编码:BWG03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编码:K60.200)。行肛裂切除术(49.3901)或肛裂切开挂线术(49.39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参照2021年中华医师学会肛肠分会制定肛裂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

(1)主要症状:

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

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鲜红、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一期肛裂;

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多见于二期肛裂;

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三期肛裂。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

(1)血热肠燥:大便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裂口色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裂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肠组梳理的肛裂诊疗方案,进行诊断治疗。

1.适应症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2.禁忌症

(1)严重心、脑、肺疾病患者;

(2)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3)孕妇;

(4)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7~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为肛裂(TCD编码:BWG03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3,ICD-10编码:K60.200)。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5.由肛门皲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结核等引起的肛门皮肤裂疮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检测);

(4)凝血功能检查;

(5)胸部CT或X线片;

(6)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1)血型、血脂、血电解质;

(2)肝胆脾B超;

(3)风湿免疫四项(血沉、抗“O”抗体、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

(4)电子结肠镜检查等;

(5)病理:如有切除的离体组织需送病理。

(八)治疗方案的选择

1.辨证使用中药

(1)内治法

血热肠燥:大便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裂口色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辨证:燥火郁结,结于肠道

治法:清热泻火,散结通便

方药:黄芩20g 黄柏20g生地15g生石膏10g元胡30g地榆炭10g槐花炭10g三七炭3g(冲)生大黄10g(后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

方法:随症加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二次服。

阴虚津亏: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裂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辨证:阴虚肠燥,结而化火。

治法: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方药:知母20g黄柏20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白芍15g当归20g阿胶10g(烊)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5g川芎10g元胡10g(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

方法:随症加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二次服。

气滞血瘀: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辨证:气滞血瘀,蕴阻肛门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方药:当归10g槟榔10g厚朴10g决明子15g桃仁10g红花10g麻仁15g瓜蒌仁15g郁李仁20g陈皮10g元胡10g(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

方法:随症加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二次服。

2.外治法

(1)中药熏洗:金玄洗剂等中成药;或院内制剂如痔瘘洗剂等;

用法:①超声雾化熏洗  ②加热水适量稀释后,乘热气上蒸之际蹲于盆上熏蒸肛门处,待水变温后则改为坐浴,每日2次。

功效:活血、消肿、止痛。

(2)栓剂纳肛

可选用马应龙痔疮栓、太宁栓等中成药。

(3)中药膏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或院内制剂

用法:肛裂疮面,直接外敷;痔疮术后,用棉条蘸药膏,塞入肛内。

功效:活血散瘀,消炎止痛。

3.手术治疗(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术前肠道准备:可选用中药灌肠进行肠道准备。

(2)麻醉方式:局麻,酌情选用骶麻、鞍麻、腰麻。

(3)手术方式:肛裂切除术、肛裂切开挂线术

(九)术后处理

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如头孢拉定、头孢曲松钠等;

(2)术前0.5小时开始应用,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术后第一天开始伤口换药。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血热肠燥:

治法:清热泻火,散结通便

方药:黄芩20g 黄柏20g生地15g生石膏10g元胡30g地榆炭10g槐花炭10g三七炭3g(冲)生大黄10g(后下)

中成药:麻仁丸,院内制剂

(2)阴虚津亏:

治法: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方药:知母20g黄柏20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白芍15g当归20g阿胶10g(烊化)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5g川芎10g元胡10g

中成药:麻仁丸,院内制剂      

(3)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方药:当归10g槟榔10g厚朴10g决明子15g桃仁10g红花10g麻仁15g瓜蒌仁15g郁李仁20g陈皮10g元胡10g

4.特色治疗

(1)中药熏洗:金玄洗剂等中成药;或院内制剂如痔瘘洗剂等;

用法:

①超声雾化熏洗

②加热水适量稀释后,乘热气上蒸之际蹲于盆上熏蒸肛门处,待水变温后则改为坐浴,每日2次。

(2)红光治疗

能改善微循环,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缓解疼痛。

(3)微波治疗

消除疼痛,缓解痉挛;调节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消炎、解痉、止痛、消散组织水肿及加速创口愈合的作用。

(4)耳穴埋豆

取穴:肛门、交感、神门等。用于术后肛周疼痛。

取穴:肾、膀胱、交感、内分泌、输尿管。用于术后尿潴留。

护理:辨证施护

(1)健康教育,常见病因及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排便及中药熏洗方法。

(2)饮食调护,术后嘱患者禁食辛辣,清淡饮食,多饮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观察大便色泽情况,警惕创面有无出血征兆,辨证施护。

(4)情志护理,调畅情志,避免焦虑恐惧。

(5)遵医嘱完成各项中医特色疗法,落实护理措施。

(十)出院标准

1.创面愈合良好。

2.排便正常,便时肛门疼痛、出血症状明显改善。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因任何因素导致的未能按临床路径履行流程的病例,包括患者在认知与知情同意/签名时不同意者,均作为变异情况。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肛裂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TCD编码:BWG03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3、ICD-10编码:K60.20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7天≤标准住院日≤11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3天)

   年  月 日

(术后第1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术前小结

□术前评估,确定手术方式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完成手术治疗

□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及创面渗血情况

□了解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必要时留置导尿

□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创面渗血情况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肛肠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中医辨证施治

  □血热肠燥

□气滞血瘀

□阴虚津亏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凝

血功能检查

□感染性疾病筛查   (乙肝、  

丙肝、梅毒、艾滋病检

测)。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其他检查(选择选查项目)

□术前医嘱 

□术区备皮

□术前1天肠道准备(中药灌肠)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根据麻醉确定饮食

□预防感染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半流质饮食

□中医辨证施治

□血热肠燥

□气滞血瘀

□阴虚津亏

□微波治疗

□红光治疗

□中药换药

□预防感染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主要

护理

工作

口介绍床位医生、护士长、责

任护士

□入院介绍及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各项检查前注意事

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各项入院检查的护理操

□根据医嘱执行各项术前准备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交代术前注意事项、饮食指

□术前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交接病人,检查生命体征

及用药情况

□按医嘱进行治疗

□告知术后注意事项

□观察患者创面渗血及排便

情况

□指导术后饮食

□协助安全下床

□指导术后首次排尿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观察患者创面渗血及排

便情况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术后第2天,)

   年  月 日

(术后第3天)

   年  月 日

(术后第4—7天,住院第6—10天)

   年  月 日

(出院日,住院第11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及病

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

征、切口情况、创

面渗血情况

□术后换药

□中医辨证施治

□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

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

切口情况、创面渗血

情况

□术后换药

□中医辨证施治

□上级医师查房,确

定出院时间。

□术后换药

□中医辨证施治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

意事项、复查日期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

能锻炼、预防常识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

□分级护理

□半流质饮食

□预防感染

□中医辨证施治

□血热肠燥

□气滞血瘀

□阴虚津亏

□院内制剂

□中药熏洗

□微波治疗

□红光治疗

□中药换药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半流质饮食

□预防感染

□中医辨证施治

□血热肠燥

□气滞血瘀

□阴虚津亏

□院内制剂

□中药熏洗

□微波治疗

□红光治疗

□中药换药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

□分级护理

□普食

□中医辨证施治

□血热肠燥

□气滞血瘀

□阴虚津亏

□院内制剂

□中药熏洗

□微波治疗

□红光治疗

□中药换药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创面渗血

及排便情况

□术后康复、健康教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

巡视

□观察患者创面渗血及

排便情况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

□术后康复、健康教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

巡视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

项,进行术后卫生

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用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腰痹中医临床路径

 

一、腰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痹(TCD编码:BNS150,中医疾病代码:A07.06.1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编码:M51.202)、腰椎间盘脱出伴坐骨神经痛(ICD-10编码:M51.101+G5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骨伤学》(詹红生、刘献祥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2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康复学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2020)》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骨伤学》(詹红生、刘献祥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常见证候:

气血瘀滞型

湿热痰滞型

风寒湿痹型

肝肾亏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S150,中医疾病代码:A07.06.17、ICD-10编码:M51.202、 M51.101+G55.1*)。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明确开放手术指征者;

(2)合并严重发育性椎管狭窄或其他严重畸形者;

(3)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

(4)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

(5)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间盘CT、腰椎MRI。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骨密度、血脂、电解质、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艾灸等;

2.手法治疗

3.消融和内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

4.辨证选择中药汤剂

(1)气血瘀滞型:行气活血,通痹止痛。

(2)湿热痰滞型:清利湿热,理气豁痰。

(3)风寒湿痹型:祛风散寒、行痹止痛。

(4)肝肾亏虚型: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5.辨证选择中药外治。

腰椎牵引治疗:电动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等牵引方式。

6.物理治疗:红外线、低中频电疗、电磁波、 超声治疗等。

7.运动疗法。

8.其他治疗: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9.特色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用隔物灸、穴位贴敷治疗、中医定向透药、耳穴压豆等。

10.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腰部及下肢痹痛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下肢神经明显损伤等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腰痹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痹病(TCD编码:BNS150,中医疾病代码:A07.06.17;ICD-10编码 M51.202、M51.101+G55.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天)

    年  月  日

(第3—7天)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入院记录初步诊断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密切观察基础疾病,必要时请专科会诊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及诊疗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血、尿、便常规

□腰椎X线片、CT/MRI

□生化检查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对症治疗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辨证口服:

□中成药辨证口服:

□中药辨证外治: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消融手术治疗

□内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 □对症治疗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辨证口服:

□中成药辨证口服:

□中药辨证外治: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消融手术治疗

□必要时内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对症治疗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饮食指导

□介绍检查前注意事项   

□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按医嘱完成护理操作、日常治疗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监测

□功能指导训练

□按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功能指导训练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8—14天)

     年  月  日

(15—21天)

     年  月  日

(出院日 第  天)

主要诊疗工作

□分析总结临床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作出进一步的诊疗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作出进一步的诊疗评估。

□强调运动疗法及康复疗法的应用。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开具出院诊断书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辨证口服:

□中成药辨证口服:

□中药辨证外治: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对症治疗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辨证口服:

□中成药辨证口服:

□中药辨证外治: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对症治疗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护理工作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功能指导训练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功能指导训练

□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 □送病人出院。

□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 □功能指导训练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膝痹中医临床路径

 

一、膝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膝痹)(TCD编码:BNV264,中医疾病代码:A07.06.19)。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3.000;M13.100;M13.900;M17.900;M17.900x002;M17.900x003;M17.900x0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膝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版)。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年龄≥50岁;

(3)晨僵时间≤30分钟;

(4)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5)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6)MRI示软骨损伤、骨赘形成、软骨下骨骨髓水肿和(或)囊性变、半月板退行性撕裂、软骨部分或全层缺失。

注:同时满足条件1、2、3、4或1、5或1、6,即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2.疾病分期 参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疾病分期

(1)发作期:膝关节重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7分],或疼痛呈持续性,疼痛重者难以入眠;膝关节肿胀,功能障碍,跛行甚至不能行走。

(2)缓解期:膝关节中度疼痛(VAS评分4~7分),劳累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伴酸胀、乏力,膝关节活动受限。

(3)康复期:关节轻度疼痛或不适(VAS评分<4 分),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甚或肌萎无力,不耐久行。

3.证候诊断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将KOA的中医证型归纳为5种临床常见证候: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气滞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气血虚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膝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痹病(膝骨性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痹病(TCD编码:BNV264,中医疾病代码:A07.06.19,ICD-10编码:M13.000、M13.100、M13.900、M17.900、M17.900x002、M17.900x003、M17.900x004)。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有全膝置换术指证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血糖、血沉、出凝血时间

(5)C-反应蛋白

(6)膝关节X摄片(正侧位片)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代谢指标、电解质、免疫十项、抗“O”、类风湿因子、血脂、肿瘤指标、膝关节CT、MRI、关节积液穿刺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寒湿痹阻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2)湿热痹阻证: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3)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 

(5)气血虚弱证:补益气血

2.推拿手法治疗:整体放松和局部点按等。

3.针灸治疗:局部取穴和远处取穴。

4.针刀微创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部位进行针刀松解。

5.关节腔内注射: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6.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熏洗、牵引、外敷、矫形鞋垫、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等。

7.运动疗法。

8.护理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有好转或消失;

2.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基本恢复。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或退出本路径。

2.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路径。


二、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膝痹(膝关节骨关节病)(TCD编码:BNV264,中医疾病代码:A07.06.19,

ICD-10编码:M13.000、M13.100、M13.900、M17.900、M17.900x002、M17.900x003、M17.900x004)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天                                  实际住院日:_____天

时间

___年__月___日(第1天)

___年__月___日(第2~10天)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对症处理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注意事项

□实施手法等治疗措施

□确定治疗方案

□防治并发症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针刺

□外治法

 

临时医嘱

□膝关节X线片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沉、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

□心电图

□胸部X线片或CT

□膝关节MRI

□患者病情需要的其他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薰洗

□手法

□针刺

□艾灸

□针刀

□外治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其他检查

□对症处理

□入院介绍

□进行入院教育

□一般状况评估

□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专科护理指导

□关节功能锻炼指导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健康教育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护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___年__月___日

(第11~20天)

___年__月___日

(第   天,出院日)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运动疗法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开具出院诊断书

□通知出院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熏洗

□手法

□针刺

□艾灸

□针刀

□外治法

□功能锻炼

 

临时医嘱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其他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专科护理指导

□关节功能锻炼指导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健康教育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护

签名

 

 

医师

签名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中医疾病代码:R42.x00x0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后循环缺血(ICD-10编码:G45.004)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08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 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 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 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 CT、MRI或 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三)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6.肾精不足证: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后循环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五)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14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BNG070,中医疾病代码:R42.x00x001,ICD-10编码:G45.004)。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

(七)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八)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TCD+颈部血管超声、颅脑CT或MRI。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凝血常规电解质、肿瘤标志物等。

(九)治疗方法

1.针刺

(1)头针;

(2)项针;

(3)普通针刺

2.辨证使用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 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 中药注射剂)。

(3)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5)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 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制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西药治疗 根据引起眩晕的不同原因,参照《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剂、扩张血管剂等,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4.辨证选择耳穴压丸、眩晕推拿、手指点穴等治疗。

5.护理:辨证施护,情志调理:注意卧床休息,尽可能避免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加强宣教,使患者学会的自我心 理调节。饮食护理: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少食多餐。

(十)出院标准

1.患者头昏或眩晕减轻或缓解。

2.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消失。

3.没有需要住院继续治疗的严重并发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脑梗死急性发作,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出现脑梗死明显脑卒中等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中医疾病代码:R42.x00x001,ICD-10编码 G45.004)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3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评估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辅助检查项目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及入院记录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

□中医治疗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确认检查结果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

□眩晕评估

□中医治疗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流食或半流食饮食

□静卧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  □活血类□平肝类  □开窍类)

□针刺 □灸法

□饮食疗法

□西药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

□抗凝

□扩张血管剂

 

临时医嘱

必须检查医嘱:

□影像学等检查(CT/MRI/MRA)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

□血脂、血糖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心电图

□TCD

□传染性疾病筛查

□对症支持治疗

□针刺疗法  

选择检查项目

□B超(肝、胆、脾、胰、肾、颈部动脉血管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前庭功能检查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流食或半流食饮食

□静卧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  □活血类□平肝类  □开窍类)

□针刺 □灸法

□饮食疗法

□西药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

□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

□抗凝

□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

□扩张血管剂

□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

选用

□心电监护

□吸氧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眩晕评估

 

主要护理

工作

□入院宣教

□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

□发放临床路径告知书

□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饮食指导

□辨证施护

□生命体征监测

□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避免诱因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辨证施护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附件3

 

实行按疗效价值付费的中医优势病种

收治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

 

一、锁骨骨折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病(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3)。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ICD-10编码:S42.000)。

锁骨骨折

S42.000

锁骨胸骨端骨折

S42.000x011

锁骨干骨折

S42.000x021

锁骨肩峰端骨折

S42.000x031

锁骨多发性骨折

S42.000x091

开放性锁骨骨折

S42.010

(二)收入院标准

成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

1.骨折明显移位需行整复。

2.复位后,骨折断端有继发移位倾向。

3.开放性损伤。

4.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未成年人(14岁及以下)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

1.开放性损伤。

2.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3.合并肩关节处的脱位或骨骺骨折。

(三)住院基本治疗

1.正骨手法复位治疗或闭合穿针。

2.外固定治疗及调整:小夹板配合“8”字绷带固定,或锁骨带固定,三角巾悬吊。每日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3.骨折处外用中医特色药物、药膏,定期更换药膏。

4.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中药热奄包、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疗。

5.理筋手法治疗及关节松动训练等,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6.按骨折中医三期辨证,内服中药、中成药。

(四)住院天数≥10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骨折局部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2.外固定有效固定骨折。

3.连续三次规律复查X线检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且断端稳定,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17.97210

锁骨骨折手法整复术

79.1900x007

锁骨骨折闭合复位钢针内固定术

二、肱骨近端骨折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病(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5)。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近端骨折(ICD-10编码:S42.2)。

肱骨近端骨折

S42.200x001

肱骨近端骨骺分离

S42.200x011

肱骨解剖颈骨折

S42.200x031

肱骨大结节骨折

S42.200x041

肱骨小结节骨折

S42.200x091

肱骨颈骨折

S42.200x001

肱骨外科颈骨折

S42.202

肱骨头骨折

S42.203

开放性肱骨上端骨折

S42.210

(二)收入院标准

成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

1.骨折明显移位需行整复。

2.骨折复位后断端有再移位倾向者。

3.开放性损伤。

4.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未成年人(14岁及以下)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

1.开放性损伤。

2.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3.骨折复位后断端有再移位倾向者。

4.合并肩关节处的脱位或骨骺损伤。

(三)住院基本治疗

1.正骨手法复位治疗。

2.外固定治疗及调整:小夹板固定,三角巾悬吊。每日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3.骨折处外用中医特色药物、药膏,定期更换药膏。

4.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中药热奄包、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疗。

5.理筋手法治疗及关节松动训练等,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6.按骨折中医三期辨证,内服中药、中成药。

(四)住院天数≥10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骨折局部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2.外固定有效固定骨折。

3.连续三次规律复查X线检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且断端稳定,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六)主要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17.97220

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整复术

17.97230

肱骨大结节骨折手法整复术

三、肱骨外科颈骨折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病(TCD编码:BW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5)。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外科颈骨折(ICD-10编码:S42.202)。

(二)收入院标准

成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

1.骨折明显移位需行整复。

2.骨折复位后断端有再移位倾向者。

3.开放性损伤。

4.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未成年人(14岁及以下)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

1.开放性损伤。

2.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3.骨折复位后有再移位倾向者。

4.合并肩关节处的脱位或骨骺分离的骨折。

(三)住院基本治疗

1.正骨手法复位治疗。

2.外固定治疗及调整:小夹板固定,三角巾悬吊。根据情况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3.手法复位后闭合穿针固定。

4.骨折处外用中医特色药物、药膏,定期更换药膏。

5.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中药热罨包、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疗。

6.理筋手法治疗及关节松动训练等,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7.按骨折中医三期辨证,内服中药、中成药。

(四)住院天数≥7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骨折局部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2.内外固定有效固定骨折。

3.连续2—3次规律复查X线检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且断端稳定,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17.9700x017

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整复术

79.1100x002

肱骨骨折闭合复位钢针内固定术

四、桡骨远端骨折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病(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7)。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0)。

桡骨远端骨折

S52.500x001

 

桡骨茎突骨折

S52.500x002

 

科雷骨折

S52.500x011

巴顿骨折

S52.500x021

史密斯骨折

S52.500x022

盖氏骨折

S52.300x011

桡骨关节内骨折

S52.500x091

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

S52.501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S52.502

开放性桡骨下端骨折

S52.510

(二)收入院标准

成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

1.骨折明显移位需行整复。

2.骨折复位后断端有再移位倾向者。

3.开放性损伤。

4.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未成年人(14岁及以下)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

1.开放性损伤。

2.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3.骨折复位后有再移位倾向者。

4.合并腕关节处的脱位或骨骺分离的骨折。

(三)住院基本治疗

1.正骨手法复位治疗。

2.外固定治疗及调整:小夹板固定,三角巾悬吊。每日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3.骨折处外用中医特色药物、药膏,定期更换药膏。

4.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中药热奄包、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疗。

5.理筋手法治疗及关节松动训练等,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6.按骨折中医三期辨证,内服中药、中成药。

(四)住院天数≥7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骨折局部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2.外固定有效固定骨折。

3.连续三次规律复查X线检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且断端稳定,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17.972E0

桡骨下端骨折手法整复术

五、桡尺骨骨干骨折(小儿)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病(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08)。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尺骨骨干骨折(ICD-10编码:S52.400)。

尺骨和桡骨骨干均骨折

S52.400

桡尺骨骨干骨折

S52.400x001

开放性尺骨桡骨骨干骨折

S52.410

尺骨桡骨闭合性骨折

S52.701

开放性尺骨桡骨骨折

S52.711

(二)收入院标准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

1.骨折明显移位需行整复。

2.骨折复位后断端有再移位倾向者。

3.开放性损伤。

4.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三)住院基本治疗

1.正骨手法复位治疗。

2.外固定治疗及调整:小夹板固定,三角巾悬吊。每日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3.骨折处外用中医特色药物、药膏,定期更换药膏。

4.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中药热奄包、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疗。

5.理筋手法治疗及关节松动训练等,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6.按骨折中医三期辨证,内服中药、中成药。

(四)住院天数≥10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骨折局部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2.外固定有效固定骨折。

3.连续三次规律复查X线检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且断端稳定,达到解剖或功能复位标准。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17.972A0

桡尺骨干双骨折手法整复术

六、胸腰椎骨折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病(TCD编码:BGG000,中医疾病代码:A03.06.01.26)。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椎骨折、腰椎骨折(TCD编码:S22.000、S32.000x002)。

胸椎骨折

S22.000

胸椎棘突骨折

S22.000x006

胸椎压缩性骨折

S22.000x003

胸椎神经弓骨折

S22.000x005

胸椎横突骨折

S22.000x007

胸椎椎弓骨折

S22.000x009

胸椎骨折T1/T2

S22.000x011

胸椎骨折T3/T4

S22.000x021

胸椎骨折T5/T6

S22.000x031

胸椎骨折T7/T8

S22.000x041

胸椎骨折T9/T10

S22.000x051

胸椎骨折T11/T12

S22.000x061

胸椎多处骨折

S22.100

腰椎压缩性骨折

S32.000x002

腰椎骨折L1

S32.000x011

腰椎骨折L2

S32.000x021

腰椎骨折L3

S32.000x031

腰椎骨折L4

S32.000x041

腰椎骨折L5

S32.000x051

(二)收入住院标准

1.胸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及叩击痛阳性、后凸畸形或伴相应神经症状。

2.影像学资料明确诊断,骨折部位明确。

3.胸腰背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三)住院基本治疗

1.正骨手法复位,卧床休息。

2.胸腰椎垫枕复位治疗,必要时外固定支具固定。

3.外固定治疗及调整:胸腰围支具固定,每日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4.骨折处外用中医特色药物、药膏,定期更换药膏。

5.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中药热奄包、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疗。

6.理筋手法治疗及关节松动训练等,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7.按骨折中医三期辩证,内服中药、中成药。

8.练功疗法(背肌、呼吸肌、肢体、排便功能等锻炼)。

9.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10.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使用改善骨代谢、止痛等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胸背部无明显疼痛。

2.X线片复查骨折椎体高度维持稳定。

3.胸腰背部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17.972S0

脊柱骨折手法整复术

七、混合痔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编码:BWG00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1.0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K64.811)。

(二)收入院标准

Ⅲ期、Ⅳ期以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Ⅱ期内痔兼有外痔。

(三)住院基本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伤肠络证:清热凉血祛风

(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

(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

2.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

(2)中药外敷或中药塞药法:根据患者病情及创面情况选择。

3.外用中成药: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4.手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复杂性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可兼有一种及以上其他手术方式。

5.术后切口专科换药。

6.护理:辨证施护。

(四)住院天数:5天≤住院日≤14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生长良好,大便基本正常,伤口疼痛可耐受,无明显便血或便血量少无需特殊处理。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49.4500x002

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

49.4500

痔结扎术

49.4600

痔切除术

八、肛漏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可选词:肛瘘;穿肠瘘)(TCD编码:BWG00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6)。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位肛瘘(ICD-10编码:K60.301)或复杂性肛瘘(ICD-10编码:K60.303)。

(二)收入院标准

肛周硬结,局部反复破溃流脓,局部可伴有红、肿、热、痛,可伴肛周潮湿、瘙痒等临床表现患者。

(三)住院基本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3)阴液亏虚证:养阴托毒。

2.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选具有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生肌等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熏洗肛门部,或清洁肛门或手术创面,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

(2)中药外敷法: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型敷于患处,达到消炎止痛,促进局部肿痛消散,祛腐生肌的目的。

(3)冲洗法:将创腔或瘘道中的脓液冲洗干净,并使其引流通畅。冲洗时可将抗生素等药物注入创腔或瘘道,起到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及闭合管腔的作用。

(4)直肠给药:中药保留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直肠给药,或用中药直肠栓剂肛门给药。

3.外用中成药: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4.特色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用热奄包、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熏洗、耳穴埋豆等。

5.手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挂线治疗(17.98124),可兼其他手术方式。

6.术后切口专科换药。

7.护理:辨证施护。

(四)住院天数:7天≤住院日≤14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橡皮筋脱落,引流管及橡皮膜拆除,疼痛轻或可耐受。

2.患者无发热,创面无渗出,无水肿。

3.大便基本正常,无便血或便血量少。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49.7300x001

高位复杂肛瘘挂线治疗(17.98124)

49.7301

肛瘘挂线术

九、肛痈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收入院标准

体表现为肛门周围皮肤发红、疼痛、肿胀、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通过肛门指诊可触及压痛、肿块、隆起或者波动感的患者。

(三)住院基本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加减

(2)火毒炽盛证 清热解毒透脓 透脓散加减

(3)阴虚毒恋证 养阴清热,祛湿解毒 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2.手术治疗:

(1)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2)肛周脓肿根治术

3.外治法:

(1)中药熏洗:复方荆芥熏洗剂等中成药;院内制剂(痔瘘洗剂等)。

(2)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痔疮栓、肛泰栓、太宁栓等中成药。

(3)中药膏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院内制剂。

(4)中药外敷: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生肌散、金黄膏、拔毒膏、芙蓉膏等院内制剂外敷。

4.针炙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炙治疗术后并发症:

(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2)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便秘等合并症的治疗。

(四)住院天数:7天≤标准住院日≤14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切口引流通畅,无明显红肿及异常分泌物,血常规无异常。

2.排便正常,肛门无疼痛、出血。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49.0400x008

肛周脓肿根治术

49.0100x004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十、肛裂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TCD编码:BWG030,中医疾病代码:A08.03.0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编码:K60.200)。行肛裂切除术(49.3901)或肛裂切开挂线术(49.3903)

(二)收入院标准

1.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

2.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三)住院基本治疗

1.内治法

(1)血热肠燥:大便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裂口色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辨证:燥火郁结,结于肠道

治法:清热泻火,散结通便

方药:黄芩20g 黄柏20g生地15g生石膏10g元胡30g地榆炭10g槐花炭10g三七炭3g(冲)生大黄10g(后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

方法:随症加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二次服。

(2)阴虚津亏: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裂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辨证:阴虚肠燥,结而化火。

治法: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方药:知母20g黄柏20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白芍15g当归20g阿胶10g(烊)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5g川芎10g元胡10g(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

方法:随症加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二次服。

(3)气滞血瘀: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辨证:气滞血瘀,蕴阻肛门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方药:当归10g槟榔10g厚朴10g决明子15g桃仁10g红花10g麻仁15g瓜蒌仁15g郁李仁20g陈皮10g元胡10g(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

方法:随症加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二次服。

2.外治法

(1)中药熏洗:金玄洗剂等中成药;或院内制剂如痔瘘洗剂等;

用法:①超声雾化熏洗  ②加热水适量稀释后,乘热气上蒸之际蹲于盆上熏蒸肛门处,待水变温后则改为坐浴,每日2次。

功效:活血、消肿、止痛。

(2)栓剂纳肛

可选用马应龙痔疮栓、太宁栓等中成药。

(3)中药膏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或院内制剂

用法:肛裂疮面,直接外敷;痔疮术后,用棉条蘸药膏,塞入肛内。

功效:活血散瘀,消炎止痛。

(4)特色治疗

a.中药熏洗:金玄洗剂等中成药;或院内制剂如痔瘘洗剂等;

用法:

①超声雾化熏洗

②加热水适量稀释后,乘热气上蒸之际蹲于盆上熏蒸肛门处,待水变温后则改为坐浴,每日2次。

b.红光治疗

能改善微循环,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缓解疼痛。

c.微波治疗

消除疼痛,缓解痉挛;调节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消炎、解痉、止痛、消散组织水肿及加速创口愈合的作用。

d.耳穴埋豆

取穴:肛门、交感、神门等。用于术后肛周疼痛。

取穴:肾、膀胱、交感、内分泌、输尿管。用于术后尿潴留。

3.护理:辨证施护

(四)住院天数:7天≤住院日≤11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创面愈合良好。

2.排便正常,便时肛门疼痛、出血症状明显改善。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49.3901

肛裂切除术

49.3903

肛裂切开挂线术

十一、腰痹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痹(TCD编码:BNS150,中医疾病代码: A07.06.17)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编码 M51.202)、腰椎间盘脱出伴坐骨神经痛(ICD-10编码 M51.101+G55.1*)

(二)收治标准

诊断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或经门诊保守治疗无效者。

(三)住院基本治疗

1.针灸、拔罐、针刀治疗等。

2.腰椎牵引、推拿等。

3.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辨证中药口服、中药熏药治疗、膏摩治疗、中药热湿敷、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疗。

4.红外线、低中频电疗、电磁波、蜡疗等。

5.必要时硬膜外腔注射、骶管注射、选择性神经根注射、射频热凝术、经皮椎间盘臭氧消融术或内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

(四)住院天数:8天≤住院日≤14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腰腿部疼痛、麻木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其他并发症。

十二、膝痹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TCD编码:BNV264,中医疾病代码:A07.06.19)。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3.000;M13.100;M13.900;M17.900;M17.900x002;M17.900x003;M17.900x004)。

(二)收入院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疾病分期的发作期。膝关节中、重度疼痛VAS评分>4分,或疼痛呈持续性,疼痛重者难以入眠;膝关节肿胀,功能障碍,跛行甚至不能行走。

(三)住院基本治疗

1.非药物疗法:针灸、拔罐治疗、刮痧、推拿、针刀治疗等。

2.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辨证中药或中成药口服、中药热湿敷、中药熏药治疗、膏摩治疗、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疗。

3.红外线、低中频电疗、电磁波、中药离子导入、超声治疗等。

4.必要时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激素、臭氧注射等治疗。

(四)住院天数:住院日≤21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有好转或消失;

2.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基本恢复。

十三、眩晕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中医疾病代码:R42.x00x001)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后循环缺血(ICD-10编码: G45.004)

(二)收入院标准

1.诊断符合后循环缺血的患者,眩晕临床症状明显,经门诊治疗无效者;

2.年龄>60岁;

3.伴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动脉硬化基础病者;

4.眩晕症状反复,病因不明者。

(三)住院基本治疗

1.行中医针灸治疗。

2.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穴位贴敷、推拿、手指点穴、穴位注射治疗、耳穴压豆等治疗改善患者眩晕、恶心及呕吐症状。

3.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予口服中药或中成药。

(四)住院天数:5天≤住院日≤14天

(五)出院疗效判定

1.患者头昏或眩晕减轻或缓解。

2.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消失。

3.没有需要住院继续治疗的严重并发症。

(六)治疗性操作

治疗代码

名称

-

项针

99.9200x001

头针

99.9200

普通针刺

17.9200x005

眩晕推拿

-

手指点穴

99.2902

穴位注射



网络备案:京ICP备12039121号-1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7层 www.yaochangyun.com ©2016-2023 泰茂股份版权所有


  •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 可信网站
    信用评价

  • 网络警察
    提醒您

  • 诚信网站

  • 中国互联网
    举报中心

  • 网络举报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