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5月19日
目 录
● 副省长陈星莺出席《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立法调研座谈会
● 南京市浦口区探索构建城市郊区中医药发展新格局
● 连云港推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新举措
● 镇江实施“12+1”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工程
● 淮安市淮安区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优化转型发展
副省长陈星莺出席《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立法调研座谈会
日前,副省长陈星莺出席《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立法调研座谈会。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思源主持会议,省医保局局长周英简要介绍《条例》起草情况,省医保局班子成员参加座谈会。
陈星莺指出,省医保部门为起草好我省首部医疗保障领域的地方法规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各位专家学者对这次座谈会也都做了充分准备,聚焦关键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吸收。她强调,要充分认识《条例》的立法背景及重要意义,推动我省医疗保障条例立法,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充分体现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我国医保的制度优势。
陈星莺要求,要高质量完成《条例》立法的后半篇文章,下一步,省医保部门要坚持科学思维、系统思维,会同相关部门配合省人大按照时间节点推进立法工作。
会议邀请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南京鼓楼医院、南医大二附院、先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医药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基层医保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南京市浦口区探索构建城市郊区中医药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南京市浦口区以“政策、机制、服务”为抓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现中医药人才队伍优化、中医药服务理念深植、中医药发展向上向善,助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政策赋能传承创新。一是坚持政策引导。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提升中医硬件设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建设中医药信息化等,中医药投入占卫生财政总投入的18.05%。将中医药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医保支付比例向基层倾斜,基层部分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参照二级医院收费,降低个人支付比例,对中药饮片不实行零差率。二是增强体系协同。将中医药能力提升融入“11235”健康发展体系,组建“1+7”中医医共体,在“健康浦口”建设、基层能力提升、区域医共体建设等政策举措细化中医药服务;优化考核机制,提升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服务量等中医药内容在基层机构绩效考核中占比;完善绩效分配方法,鼓励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运用、中药饮片使用率纳入绩效考核。三是做优硬件支撑。投入8亿元启动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工程,目前6家中心已搬入新址;完成20家高于省级示范化标准的区级优质服务示范站建设。
二、以机制重塑服务体系。一是育强中医龙头。区中医院挂牌市中医院浦口分院,4个名医团队入驻。先后成立汪受传等名老中医工作室,定期来院坐诊省市级专家72人。创新中医诊疗模式,打造市级多专业一体化平台2个、院级多专业一体化平台4个。开展“针灸临床专病一体化”诊疗模式,将针灸推拿作为特色疗法融入科室中;开设儿科中医经典病房,开展针、灸、推拿、塌渍等中医药适宜技术91项,住院患者中医药使用率达81.34%。拥有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1个、国家农村中医特色项目1个。去年区中医院转设三级中医院,成为江北地区首家三级中医院。二是育优基层特色。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提供中药饮片、6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等服务,省级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名老中医工作站、中医特色科室建设,通过定期安排专家坐诊、建设“1+7”中医医联体共享中药房、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讲座等形式,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全区中医特色科室7个,占基层特色科室总数的58.3%;提供4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等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达100%;中医阁建设达80%的目标。三是育好中医人才。出台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奖励办法,创新设置基层社区医院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招引标准。强化“院校合作”,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开展中医专业定向委培,储备中医药专业化人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比均达到20%以上,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医师。注重中医药师承教育,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人、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人、市名中医2人、入选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千百万”人才工程培养项目1人。成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10类50项以上,培训人员达780人。与省中医院签订“江苏省中医院护理基层培训基地”合作协议,培养复合型人才4名。推动医共体内中医药人员统筹调配、人才共建共享,实现人员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三、以多措并举打造特色优势。立足“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以千年文化和医疗康养为特色,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一是扩面中医药服务范围,提高满意度。利用针疗、中药熏洗、推拿、茶饮等“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治疗,在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中推广中医药健康管理试点,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的独特效果,辖区内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74.47%,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98.33%。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开设中医特色女性健康管理中心,打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诊疗模式,为女性提供快捷、高效、温馨的健康管理服务。打造中草药种植基地,促进医体、医康养融合发展。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发放中药预防汤剂、制作防疫香囊、开展中医巡诊服务、推广“八段锦”等,为疫情防控构筑一道特殊的防线。二是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做优线下感受,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岐黄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并借助膏方节、名医义诊、大型中医药知识巡回宣讲等多种载体,宣传中医药文化。兼顾线上宣传,发挥新媒体优势,制作《神奇的中医》《中医有道》《国医养生健康大讲坛》等中医健康养生节目,手机端直播观众近20万余人。开设云直播教室,推进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主题教育。开展德艺双馨名老中医评选和师带徒活动,提升张接骨、毛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老中医民间影响力,传承和宣传中医药文化。三是开发中医药智慧平台,提高便民性。创新“互联网+中医药”网络服务,开展“一站式”服务,即通过“1+7”中医医联体共享中药房,由中医院发挥龙头作用,为全区百姓提供代煎服务、免费配送服务;投资118万元上线大经中医辅助诊断系统,借助名医大师老中医经验,支持中医临床看诊决策,传统中医升级为人工智能中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师临床能力;提供延伸优质中医护理服务,对高龄、康复期、慢性病患者和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提供“互联网+中医护理”上门服务模式,逐步打造全生命周期中医健康服务,实现中医药服务缴费购药“零”排队,选择药品配送到家“零”等待,专家线上指导“零”距离。同时,完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将区中医院信息系统、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系统等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妇幼健康管理系统、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扩大中医药服务辐射范围。
连云港推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新举措
近日,连云港市卫生健康委、财政局、医疗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级医院下派专家覆盖率60%,专家工作室开设率50%,特色科室建成率60%;到2024年底,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级医院下派专家覆盖率80%,专家工作室开设率80%,特色科室建成率80%,实现基层诊疗量占总量比例稳定在7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
一、加大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基层力度。二、三级公立医院要结合医联(共)体建设,兼顾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合作关系,通过开设专家工作室、组建联合病房、孵化特色科室等形式,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精准帮扶。2022、2023、2024年,市级医院下派专家分别80、90、100名,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达60、70、80个,力争每个建制乡镇1所卫生院、每个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市级医院下派专家帮扶。下派人员在基层服务期间,派出单位保证其原有工资福利待遇不降低,受援单位按每天不低于200元给予下派专家基本补助,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实绩对专家及参与服务人员进行绩效奖励。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市级医院专家下基层补助;各县区财政参照给予补助。
二、推进基层专家工作室和联合病房建设。鼓励二、三级公立医院的专家(含退休)作为首席专家,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家工作室或组建联合病房。列入下派计划的市级医院专家均应在基层开设专家工作室或组建联合病房。市级特色科室孵化中心专家在基层孵化点至少开设1个专家工作室或组建1个联合病房。专家工作室每周开诊不少于1天或2个半天。联合病房每天至少有1名专家团队成员驻守,首席专家每周至少查房1次。参与基层专家工作室或联合病房服务的,视同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副高职称前必须到基层服务的制度规定。市财政对优秀基层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每个分别奖补5万元、10万元;各县区财政参照给予补助。
三、实施基层特色科室孵化培育。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在市级医院遴选重点专科,以及能为基层服务、具有较高知名度、专科实力较强的科室设立孵化中心。孵化中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科室为服务对象,推广特色技术,实施质量控制,培养骨干人才,开展查房带教,建立专科专病联盟,帮助基层科室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每个孵化中心3年内至少孵化出1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争取5年内孵化出1个省级基层特色科室。市财政对市级特色科室、孵化中心每个分别奖补10万元、5万元;各县区财政参照给予补助。
四、促进多种形式资源下沉共享。推进医联(共)体内影像、检验、心电、病理、消毒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业务高效协调。组建专科专病联盟,开展全专联合诊疗,提升基层相关疾病诊治能力。在县域内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服务。探索紧密型医联(共)体卫技人员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考核,实现内部人才资源共建共享。二、三级公立医院要将不低于20%比例的专家号源投放到对口支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级医院向基层下转人次/基层上转人次逐年提升。
五、优化承接资源下沉基层平台。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到2024年,90%的机构达到能力基本标准,25%的机构达到能力推荐标准。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社区医院均达到能力推荐标准,符合条件的可评定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拓展医疗服务范围。乡镇卫生院可开展二级以下常规手术,中心乡镇卫生院、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社区医院可开展部分三级手术。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开展一、二级手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可参照二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市财政对达到能力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社区医院每个奖补30万元;各县区财政参照给予补助。
镇江实施“12+1”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工程
近日,镇江市制订《关于开展“12+1”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以开展项目化评审和专项资金激励方式,引导公立医院提升运营管理新质效。
《方案》明确,以完善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通过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项目创新,加强精细管理,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促进运营管理提质增效。项目范围在市区八所公立医院和各城市医疗集团开展。12个业务工作项目,包括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推进医学技术创新、提升护理工作内涵、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加强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建设质量项目组成;1个党建工作项目,就是通过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等形式,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方案》提出,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市区各公立医院认领申报项目,随后召开项目部署会,今年底前由省、市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项目评审。资金奖补将根据项目评审结果与等次,由市卫生健康委安排专项资金予以奖补。对项目后续的实施进展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督查,并纳入市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淮安市淮安区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优化转型发展
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满足群众需求”为目的,采取“一优、一整、一转”举措,对基层医疗卫生布局进行优化重组、资源重整、功能重构,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布局优化调整。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整合实施方案》,将原有的26个乡镇卫生院优化整合成13个镇卫生院、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13个镇的地理位置、服务人口数量、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打造车桥、施河、漕运、钦工、苏嘴等5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省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2家。
二、资源整合利用。将原来的“一镇多院”分散组合,优化整合成“一院多区”的一体化管理服务,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整合后的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本账册、一套考核体系”,实现发展统筹规划、资源统筹使用、人员统筹调配,真正做到“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一条心”,确保达到资源共享、功能优化、业务互补、信息互通、运转高效的目标。
三、推动转型发展。对整合后的机构进行功能细分,重构定位,坚持“一院一策、一院一特色”原则,走差异化、特色化转型发展之路。将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因素向政府驻地卫生院倾斜,进行重点打造,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对被归并掉的卫生院,在保留原有基本医疗功能的基础上,利用原有阵地,结合自身特色,推动转型发展。对中医药能力比较强的以提供中医康复理疗、药物治疗为主,对老龄服务需求大的,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康复护理能力,从而将主业转型至养老、康复、康养、护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