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 无锡创新推动综合医改高质量发展
● 宿迁借力组团帮扶探索中医药发展新路径
●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以DIP支付方式改革促医院效益提升
无锡创新推动综合医改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无锡市紧紧围绕国家、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着眼改革中的机制、体制性难题和高质量发展长远目标,全市综合医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主要做法
(一)持续加大投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加卫生健康投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建立可持续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各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新增财力优先保障各项医改政策落实到位。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布局。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优化项目,各市(县)区实施基层卫生提档升级工程,切实改善居民就医环境。加快实施“三名”战略。出台卫生健康“三名”战略落地落实十条举措、“太湖人才计划”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实施名院“登峰计划”、名科“攀登计划”、名医“倍增计划”,细化分解重点项目清单,切实优化提升健康服务整体功能给能力。
(二)加强运行管理,提升公立医院运行绩效。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完善运行补偿政策,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财政补偿全面到位,经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认定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全面化解。加强对医药费用、检查化验收入、卫生材料、技术劳务性医疗服务收入等业务收入结构性、控制性指标的监测,强化成本控制意识,有效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趋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继续深化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日间手术、临床路径管理等重点工作,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大力推进胸痛、卒中及创伤救治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促进五类危急病患得到及时规范救治。全面改革绩效考核制度。改进历年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奖罚力度不明显的弊端,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提高医院运营质量、效率、效益等重点指标考核权重,采用横向比目标、纵向比提高的立体多维比较评价方法,增加考核结果等级差别和医院负责人绩效年薪等级差,引导医院不断增强既有优势,及时补齐服务短板,长足提升为民成效。
(三)增强基层能力,提升分级诊疗实效。切实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基层医学人才定向委培扩面、全科医生培养、增加“5+3”形式培养全科医生薪酬、提高退休村医养老待遇、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招聘政策为重点,切实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进基层卫生服务模式向健康管理转型,增补体现基层特点的巡诊、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调整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按照医生技术等级增设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一般诊疗费项目。市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完成与医保信息系统的业务对接,实现医保结算实时联网,参保居民可现场刷卡进行网上签约、预约转诊、健康管理。持续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调整医联体建设规划,制定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方案,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落地。建成城市医疗集团4个、县域医共体6个、专科联盟12个,实现医联体建设网格化、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推进分级诊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县为单位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全覆盖。
(四)坚持政策联动,协调推进医药、医保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分步有序推进国家、省各类带量采购落地实施工作,国采6轮、省采2轮集采药品已全部落地,省采7轮耗材全部贯彻执行。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国家试点覆盖范围,采取区域总额、浮动费率和年终清算机制,实施基础病组同病同价结算,引导医疗机构主动规范服务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创新医疗设备管理。市属医院先行先试医疗设备共享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下放部分医疗设备采购审批权,以全新的绩效评价目标导向全面提高医疗设备配置的科学性、采购的规范性、使用的合理性,避免或减少医院设备重复购置,提高国有资金、医疗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二、取得成效
(一)医疗服务资源供给明显优化。全市医疗卫生重大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市二院北院顺利启用,南院急诊大楼改造基本完工,完成南医大医学中心一期建设,市精卫中心二期项目年底前建成投用,市人民医院门急诊配套用房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江大附院南院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原烧伤楼)项目开工建设。继2021年4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硬件提档升级建设,年内又完成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机构新建工程。全市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58人,千人护士数达4.26人,千人床位数达7.19人,卫生健康服务资源得到明显优化。
(二)“三名”战略初显成效。2022年,科技创新各项成果均创历史新高。江大附院获评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市人民医院肺移植临床医学中心入选省肺移植医学创新中心,市中医医院创成省中医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医学创新中心。依托“太湖人才计划”,引进10个城市36个太湖医学团队。持续实施“百名博士锡引行动”,入选省“双创博士”21名,引育博士85名。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入围省科学技术奖4项。搭建院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市属医院与本地生物医药企业达成深化临床研究战略合作协议120项,开展药物、器械临床试验23项,较去年同期增长4倍。
(三)医疗服务得到切实改善。聚焦群众关切,压茬推进11项省政府办实事项目,发布实施卫生健康系统“百项民生微实事”项目,深化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推进日间手术、临床路径管理等重点工作,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二、三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优质护理病区覆盖率100%。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过五级测评,10家医院实现医保线上诊间支付,2家医院实现互联网医院移动医保支付功能,6家医院开通处方流转、药品配送服务,31家医疗机构首批接入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推进医学检查结果医疗机构互认,27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城市服务APP,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挂、缴、查”服务。以PET—CT为试点,持续推进医疗设备资源市内共享,一年来108台设备累计共享3768台次,共享设备平均利用率提高30%。
(四)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取得新进展。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市人民医院、市二院、江大附院、市中医院牵头建立了4家城市医疗集团,江阴市人民医院、江阴市中医院、宜兴市人民医院、宜兴市中医院、锡山人民医院、惠山区人民医院等6家县级医院牵头开展了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基层卫生服务模式向健康管理转型,3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家庭病床,向居民开放电子健康档案620万份,12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提供诊疗服务3.68万余人次,1260支家庭医生团队签约84万余户。县域就诊率达到97%,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为74.1%。
(五)医保DRG付费试点达到预期效果。扩大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国家试点覆盖范围,2022年实现符合条件的提供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DRG付费改革全覆盖。采取区域总额、浮动费率、全病组付费、极值排序模式和年终清算机制,实施基础病组同病同价结算,构建整套无锡特色DRG付费体系,引导医疗机构主动规范服务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DRG付费医院医保基金支出占统筹区内住院医保基金支出的85%以上,初步形成医保基金有结余、医疗机构有盈余、患者负担可控的良好局面。无锡市被列为DRG付费国家示范点城市。
宿迁借力组团帮扶探索中医药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由省中医院负责牵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5所三甲中医院共同帮扶宿迁市中医院,选派管理和医疗团队驻点帮扶,以“组团帮扶”改革新举措促进市中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新项目新技术不断落地开花。“组团帮扶”专家团队在市中医院相继开展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等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申报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推动三四级手术的提升,占比由原来35%提升至43%,开展中医护理技术20项。不仅新技术新项目相继成功落地,很多“新药”也分批在市中医院“落户”。截至目前,市中医院计划引进的160余种省中医院的院内制剂,首批引进的43种院内制剂已经于近期开展使用。此外,肺小结节、甲状腺结节膏也开始应用于临床。
二、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投资5.5亿元的市中医院门急诊楼改扩建主体工程及内部装修已完工,将挂牌省中医院宿迁分院。在“组团帮扶”专家团队的带动下,全市共有一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11家,中医诊所、门诊部118家;32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覆盖率达到82.05%;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覆盖率达到100%,其中五级中医馆建设单位6家、四级中医馆25家;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阁覆盖率达到51.7%。
三、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加强。“组团帮扶”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中西并重、医院管理水平、人才培养和引进、科研教学、硬件投入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引项目、夯基础、抓培训、促规范,重点打造专科品牌、专病品牌、多学科协作品牌等,共培养2名医生成为全国中医优秀人才,1人入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人入选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对象,4人入选省333人才,人才培养与省中医院同质化管理。同时,“组团帮扶”专家团队助力全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现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290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26人;高级职称占比达到26.36%,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到17.21%。拥有省名中医3人,评选市名中医2批10人。国家级中医临床优秀研修人才4人、省级4人,国家级中医护理骨干人才6人,省西学中高级人才4人、专家库成员3人,省级基层中医馆骨干人才37人。
四、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现有中医床位4034张,占总床位12.8%,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0.82张。建成中医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26个;市中医院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级应急救援基地。2021年全市中医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处方数51.78万张,占门诊处方总数的29.56%。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以DIP支付方式改革促医院效益提升
近年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围绕深化DIP支付方式改革,多措并举,推动医院管理创新、内涵提质、服务升级,构建精细化医保运营管理体系,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标准先行,夯实医保管理基础。该院高度重视医保基础管理,搭建组织框架,成立医保管理委员会、DIP改革领导小组等,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实行医保共管联办机制及三级垂直管理体系。根据业务需要配备多元化人才队伍,高位推进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同时,不断建立、健全医保管理体制,统筹抓好各项工作,加强推进医保规范化、科学化体制建设。临床各科室设立医保秘书,推进医保管理工作下沉到科室,构筑医院内部管理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医院围绕“医保服务协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制定身份识别、知情同意、基金监管、门特管理等15项内部管控制度。建立医保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管理,通过考核监督,提升医保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坚持源头把舵,保障医保基金安全。成立院医保基金综合监管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统筹管理。利用多途径、多形式向各病区宣传、解读医保基金监管相关新政,主动从源头规范医疗行为。落实病区包干制,定期对病区开展督查,建立“联合检查、联合惩戒”综合监管模式,并围绕医保新政持续完善“医保查房”宣传督查内容。加强医保患者出入院管理,规范诊疗行为,要求临床医生坚持“三合理”“五吻合”原则,为患者合理诊疗,筑牢医疗质量与安全根基;要求财务人员熟知医保结算政策,为患者准确结算。并创新“医保临床查房工作制度”,实行护理人员收费资质准入,自主开发“限制类药品及诊疗项目管控”“自费项目知情同意提醒”“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智能监管程序,努力减少不合理费用的发生。
(三)坚持目标管理,保障医患保多方利益。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契机,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医院治理体系,通过对科室自身医疗费用比较分析,结合执行收入占比以及临床学科建设方向,细化科室次均费用管控目标并纳入年终考核。每月定期监测各病区次均费用管控情况,分析出院患者病情及耗材使用情况,动态跟踪危重患者费用,并对患者个人负担比例进行严格管控,降低患者就医的经济负担,提升服务质量。做好病种运营效率测算和考核指标数据管理,与临床及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沟通交流,分析不同病种与治疗方式组合下的成本与收益,强化科室“控费+增效”意识,引导临床选择更有价值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服务。
(四)注重流程设计,提供高效便捷医保服务。始终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便民、高效”作为医保服务的宗旨,在全市领先成立医保服务中心,前移医保服务平台,简化办事流程,整合办事功能,对门诊特定项目、转诊转院、异地备案、意外伤害审核等工作实行“一站式”处理,并配备专用财务结算窗口为患者服务,切实提升医保患者就医获得感。同时加强医保政策宣传督导,进临床开展面对面宣教培训,了解患者需求,确保临床一线对各项医保规章制度了然于心,为患者提供准确周到的医疗服务。作为全国医保DIP支付方式示范点城市的龙头医院,该院坚持把整体统筹DIP改革作为主抓手和突破口,全面推动医保管理创新、内涵提质、服务升级。
(五)坚持智能导航,为改革高效落地保驾护航。医院加强数字化医院和智慧医院建设,自主研发限制类药品使用管控、分解住院事前管控,规范收费等一系列监管程序,为管理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基础监管数据,不断提升医保综合治理能力。上线医嘱及处方点评系统,全面规范合理用药。同时,积极推广医院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工作,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在院内所有住院、门诊窗口以及自助机的支付功能。在药品、耗材采购管理方面,严格落实“集采”文件要求,坚持应采尽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过程管控。医院在药品耗材方面均按国家和省市要求如期完成目标。同时严抓进销存工作,规范二级库管理。严格执行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规定。积极开展“互联网+”、适老化医疗,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二、取得成效
医院连续四年被省医疗保险研究会评为“医院医保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医院被省医保局确立为DRG/DRP支付方式改革省级联系点。近年来,三次迎接国家、省医疗保障局领导莅临调研指导。2021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全国百强榜第69位。先后荣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全国医患和谐医院、全国公立医院建设成就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