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6月23日
目 录
● 南通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在疫情防控中成效显现
● 常熟推动县域医共体“三个转变”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 连云港市赣榆区以县域医共体筑牢疫情防控“防护网”
● 淮安市淮安区发挥县域医共体优势构建全流程疫情防控安全网”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协作联动等体制机制优势,统筹调配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服务、提升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各单位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现集中刊发南通、常熟、连云港市赣榆区、淮安市淮安区县域医共体协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做法,供大家学习借鉴。
南通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在疫情防控中成效显现
近年来,南通市所辖县(市、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先后成立12个县域医共体,119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成员单位,1497个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整合医疗资源的集中优势,各成员单位上下联动、协同共防,织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防控“防控网”。
一、突出“三个统一”,夯实筑牢院感防控堡垒。切实将院感防控工作融入医共体一体化管理,实现区域院感防控同质化。一是统一业务指导。各牵头医院充分发挥医共体管理委员会职能,组织院感专家分组对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开展新冠肺炎院感防控方案针对性培训。牵头医院还利用远程培训中心、腾讯会议等开展培训,减少人员聚集。二是统一防控流程。牵头医院对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和院感防控重点环节和重点流程实施整体安排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树立院感防控底线红线思维,做好机构内的环境消毒和个人防护,规范诊疗行为和操作流程。三是统一院感督查。牵头医院成立院感防控督查组,对医院各科室、各成员单位开展多次院感督查。通过现场查看和资料查阅,检查各单位预检分诊、发热患者闭环管理、院感防控等方面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力促整改,确保工作到位。
二、提升“三个能力”,不断优化采样力量配置。充分发挥医共体人员统筹优势,不断优化配置采样资源和采样人员编组。一是提升基层采样能力。各牵头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开展穿脱防护服及核酸采样培训,针对核酸采样方法、个人防护、标本收集转运、消毒液配备、医废处置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现场演示,极大提高基层采样能力,充实了大量采样人员。二是提升定向调配能力。大规模核酸检测期间,各地以医共体为单位,组建数支应急采样队和储备队,在综合考量人口规模和分布的基础上,定点定向覆盖小区、行政村、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有效避免采样力量闲置问题,提升了核酸采样效率。三是提升便民采样服务能力。按照全市统一制定的核酸采样点工作指引开展核酸采样工作,全市6个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范围的县(市、区)共设置便民采样点1397个,由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派出采样队员,常态化开展社会人群核酸检测。
三、做到“三个统筹”,着力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区域核酸检测工作启动以来,各医共体迅速响应,切实承担起辖区内的核酸检测服务任务。一是统筹调度检验人员。各地以县级医院检验人员为骨干,抽调基层检验人员组建应急核酸检测队,进驻核酸检测基地,最大限度释放基地检测能力。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加核酸检测“千人计划”专题培训,新增核酸检测资质人员209人,检测队伍进一步扩容。二是统筹分配检测标本。各医共体在对检测机构日均检测能力和采样点日均检测量进行充分摸排的基础上,实行核酸检测标本“分片包干”制,检测机构直接与采样点对接,优化“采、送、检”衔接,实现当日采样、当日出结果。三是统筹提升检测质量。针对近期核酸检测“乱象”频发问题,在市卫生健康委统一指导下,各医共体积极开展自查自纠,成立督查组,对成员单位PCR实验室开展飞行检查,切实保障核酸检测质量。
四、优化“三项服务”,有力保障群众就医需要。坚持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两手抓、两不误,大力增加优质服务供给。一是优化远程医疗服务。各医共体充分利用远程医疗平台信息技术快捷、便利的特点,有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今年疫情期间,共开展远程诊疗服务2.1万人次,极大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二是优化预约诊疗服务。各级医疗机构除急诊、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外,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减少人员聚集。牵头单位为医共体成员单位预留号源,推动落实双向转诊。疫情期间,共开展网上预约诊疗75.7万人次。三是优化黄码救治服务。各地为保障封控区、管控区居民及特殊人群的正常就医需求,指定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医院作为黄码医院,并由其医共体牵头单位下派医疗骨干指导业务工作。今年以来累计接诊4016人次、收治住院657人次、接诊孕产妇209人次、血透治疗507人次。
五、展现“三个担当”,尽锐出战力保一方平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单位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在抗击疫情第一线践行初心使命。一是展现哨点担当。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负责所辖村卫生室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开展重点人员摸排,并将发热门诊就诊人次、重点地区返通人员等情况向牵头医院报告。积极配合交通、交警等部门,对“两站一场”及交通卡口进出人员排查、检测。二是展现救治担当。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紧急启用如东方舱作为定点救治医院。作为如东方舱医院的托管单位,如东县人民医院迅速从医共体内各单位抽调40名医护组建方舱医疗队。方舱运转期间,累计收治患者141人,出院134人,转院7人。三是展现使命担当。3月下旬,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需调派510名医护人员支援上海医疗救治力量。12家县域医共体纷纷响应,选派222名医护人员,与市区医院288名队员组成南通援沪方舱医疗队奔赴上海防控一线。医疗队累计收治病例8354人,未发生医疗安全差错及事故,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及时治疗及照护。
常熟推动县域医共体“三个转变”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常熟市以市一院、二院、中医院为核心,8个区域医疗中心为枢纽,组建“1+N”模式县域医共体3个,以及由27家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的专科医联体1个。今年苏州疫情以来,各医共体(医联体)立足职能,共同战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通盘谋划核酸采样,从“单线作战”转变为“多级联动”。一是搭建一个框架。制定以市级3个核心医院为支撑,各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为主体、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区域核酸采样人员统筹方案。全市14个板块,参照医共体区域划分由市一院、二院、中医院牵头分片负责采样工作。二是实行两个统筹。一方面做好市域内统筹,各板块核酸采样人员首先由辖区内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担任,不足部分由市级医院、民营医院、志愿者补充。另一方面做好援外统筹,以医共体为单位抽调人员,累计向苏州市其他板块派出采样人员近1.3万人次,完成核酸采样30轮;向上海市派出核酸采样队51人,完成核酸采样29轮。三是培训三支队伍。面向社会招募核酸采样人员,补充采样人员队伍,减轻医务人员负担。以核心医院为主导,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为社会面开展采样人员能力培训。全市经培训合格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防疫员分别为4865人、3727人、1268人。
二、协同做好医疗服务,从“单兵作战”转变为“上下联动”。一是梯级建设黄码医院。全市黄码医院分设A、B两组,古里人民医院(二乙,A组)是市二院医共体成员单位,负责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诊治。市二院东区(三乙、B组)负责危重症患者(如胸痛、卒中、严重创伤等)以及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等的救治。两家医院在医共体内互帮互助,普通病人由古里人民医院收治,危重病人由二院提供人员、技术支持或转院收治,累计收治门诊病人约700人次、住院约60人次。二是分级做好诊疗服务。各核心医院积极降低常见病和病情稳定的慢性病就诊比例,将主要资源投入到急危重症的诊治工作中。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在疫情防控中的前哨作用,加强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制度落实,并接受来自核心医院的技术幅射和指导。通过精准转诊,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联合抗疫”的“分级诊疗+”防控战略格局。三是逐级建立院感屏障。核心医院充分发挥院感专业优势,对本院及医共体成员单位的感控专员进行同质化管理,利用视频、PPT、现场授课指导及网络会议等方式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对集中隔离点感控专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防护服穿脱流程及隔离点各项工作的感控要点,并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每日在线指导和督查。
三、坚持抓好未病先防,从“被动作战”转变为“主动出击”。一方面,积极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核心医院主要负责全市方舱疫苗接种点工作,同时承担学生、老年人等专场接种任务,各医共体成员单位负责板块分片疫苗接种,两者互为补充。核心医院制订疫苗接种点标准流程、操作规范,并在医共体内推广。全市实有人口首针接种率达83.10%,60岁以上人群首针接种率达72.01%,加强免疫完成率达59.47%。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特色。虞山医派是吴门医派的重要分支,市中医院积极发挥中医药“未病先防”优势,制定适合地方特色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治疗方案、健教处方和防疫香囊。健教处方发放至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预防方案下发至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累计免费提供防感中药茶饮超1000剂;防疫香囊累计发放约2500袋。制定中药预防汤剂,累计向全市集中隔离点、封控区人员提供中药汤剂约7.5万包。
连云港市赣榆区以县域医共体筑牢疫情防控“防护网”
连云港市赣榆区利用县域医共体“三大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上下共管、齐心协力、协同共防”的积极作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一、发挥医共体制度优势,快速响应、科学调度。一是设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共体成员单位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对医共体各辖区实行疫情“防控管治”划区包片、责任到人。二是抽调业务精干力量纳入全区流行病学调查转运、核酸检测、隔离管控等重点工作专班。三是医共体成员单位先后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今年上半年500多名医务人员参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医疗工作,1000多名医务人员奋战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交通卡口、入户排查、转运隔离等岗位,切实做到守土负责、担责、尽责。同时,医共体牵头医院在每个隔离点均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服务,确保隔离人员安稳度过隔离期。
二、发挥医共体专业优势,科学指导、标准防控。一方面,充分发挥医共体作用,实现医共体牵头医院对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输出”。对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开展院感防控培训、演练,组织院感防控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疫情防控的同质化管理。今年上半年,医共体牵头医院举行多次线上培训,培训1万余人次。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共同战疫。区中医院医共体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以中医药及早介入、全程参与、规范防治的工作思路,坚持为隔离病区留观人员和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等重点人群免费发放预防中药汤剂,今年上半年已累计配送4.3万余剂。
三、发挥医共体团队优势,齐抓共管、全员防控。一是发挥好各乡镇卫生院“哨点”作用,对辖区内村卫生室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负责,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切实织好基层疫情防控网。今年上半年医共体内1100多名村医全面参与了疫情排查、管控工作。二是全区现有普通救护车32辆、负压救护车15辆;每个乡镇至少准备1辆普通救护车,24小时待命;组织开展区域全员核酸筛查,确保出现疫情时能够早发现、早处置。三是按照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医共体牵头医院统一指挥协调、业务培训、资源调度、疫情管控、救治管理、督促检查的作用,集结成员单位,集中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淮安市淮安区发挥县域医共体优势构建全流程疫情防控“安全网”
淮安市淮安区充分发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体制机制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要求,积极整合医共体内各种资源要素,突出防控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建立“一体化、全覆盖、高效率”的医共体疫情防控体系,有效保障全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共筑起疫情防控的“安全网”。
一、统一规范“共”防控。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区上下采取协同作战的方式,两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龙头医院第一时间抽调各类专家,组建技术培训指导组,统一医共体防控工作规范,联合区疾控中心,深入到16个医共体成员单位开展巡回指导和专题培训,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的规范设置现场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提出整改方案;开展日常诊疗服务、发热患者处置、院感防控、核酸标本的采集转运、医疗废弃物规范处置以及消杀等相关知识培训,持续提升基层应对疫情防控的能力,实现医共体内疫情防控的行动统一化和业务同质化,有效建立起龙头医院与成员单位疫情的联防联控管理机制。近年来医共体龙头医院累计深入成员单位指导100余人次、培训各类人员2000余人次。
二、密切配合“共”担当。医共体密切协同抓好疫苗接种工作,龙头医院专门成立巡回督查指导组,不间断对全区各接种点工作开展督查指导,督促各成员单位严格按照规范开展接种人员健康询问,做好知情同意和信息登记,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做好接种后30分钟留观等工作,同时龙头医院派出救护车辆和急救人员驻点保障,集中优质资源,开辟绿色通道,快速高效处置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确保接种信息全程可追溯和接种安全。新冠疫苗接种以来,派出急救车辆300余辆次、医疗保障人员近千人次、累计接种疫苗188.68万剂次,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构建“村级排查、镇街预检、区级治疗”的三级联动分级防控诊疗模式。通过充分发挥村医长期服务于基层群众的工作优势,做好重点人员排查,同时对居家健康观察人员开展健康随访,及时报告处置异常症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对发热患者的监测、发现、报告和转诊,充分发挥监测哨点作用。区级龙头医院对疑似病例进行跟踪排查,实行应隔尽隔、应防尽防,直到安全度过隔离期。医共体通过统一调配各类专业人员参与防控和诊治,实现了医共体内人力资源的高效运转和合理利用,有效解决防疫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医共体不断强化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全区已建成1个核酸检测基地、2个核酸检测应急场所、4个核酸检测实验室,共有62台PCR核酸检测设备,133名检验人员持有PCR上岗证,全区储备采样人员3198人,日核酸检测能力达3.3万管;救护车26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11辆),连续7轮开展了区域核酸检测,有力落实了“四早”措施。
三、全员参与“共”奉献。随着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紧紧围绕把病毒堵在“门口”的目标,医共体统筹安排区镇村三级医护人员参与高速卡口、汽车站和重要道路卡口的值守工作,开展人员排查和检测,实行24小时全天候工作,严格登记、查验、“抗原+核酸”双采双检等措施,牢牢守住交通卡口关,确保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尤其是针对上海及其他中高风险地区等重点地区来往车辆设立专用接驳点,企业、属地“点对点”接驳护送,确保全程可知可控、闭环管理。今年以来,累计安排值守人员200余人次、排查车辆36万余辆、核酸和抗原检测各近11万人次。鉴于返淮人员较多,医共体统筹调配300余名医护人员进驻12个集中医学观察点,开展集中医学观察。抽调300余名医护人员赴外开展支援,参与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疫情防控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四、信息数据“共”分享。近年来,医共体先后投入3800余万元,初步建成淮安区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并依托“淮安市疫情防控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实现全区“一张网、一卡通、上下一体、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模式,建设疫情防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检测检验、疫苗接种等业务系统,医共体内部各单位实时查阅、互认共享,有力推进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同城化、同质化。信息的互通、及时与共享,提升医共体的工作效率,顺畅疫情防控和监测预警等工作流程,有效做到提前防范、早期准备、及时采取措施,使得龙头医院充分发挥了对成员单位的指挥、指导和业务协同的作用。信息化、网络化的医共体管理模式,既为全区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提供了信息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