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北京泰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政策资讯> 医疗资讯>详情
江苏医改动态(第247期)
发布时间:2022/4/7 11:39:59        信息来源:查看

第247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4月2日


目    录

● 仪征探索创新县域医疗机构人事编制制度改革

● 南京率先推动商业保险助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南通推出“三心”硬核政策关爱医务人员

● 淮安加快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仪征探索创新县域医疗机构人事编制制度改革

近年来,仪征市紧紧围绕深化医改目标任务,推动县域人事编制制度改革,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落实公立医院人员备案制管理,有力保障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编制管理规范性。一是实施公立医院备案制管理。先后出台《全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全市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实行“标准核定、备案管理、岗位设置、分类聘用”,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二是定期研究落实医改相关政策。市医改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会议,对公立医院管理、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事项进行研究分析,集中解决深化医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中第5次会议明确将人员备案制管理延伸到新集、大仪、月塘3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三是核定委属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额。先后印发《关于核定市卫生健康委所属部分医疗机构人员总额的通知》《关于增核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编外员额的通知》,明确委属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额。对编外人员,按照计划管理、总量控制、规范使用的原则,规范编外招聘工作、强化编外使用管理、落实经费待遇保障、强化管理监督责任。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核定事业编制2177名、备案员额970名、编外合同制员额363名、村医编外员额280名,实际现有事业编制人员1867名(其中 “县管乡用”人员4名、村医专项编制人员19名)、备案制人员373名、编外人员401名(其中村医编外人员275名)。

(二)深化改革创新,增强编制管理灵活性。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县管乡用”省级试点,创新编制使用方式。一是创新编制管理。在全市12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量内,按照“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原则,统筹拿出30个事业编制,依托区域内医联(共)体,设立县管乡用的编制周转池,分别交由市人民医院及市中医院用于为基层医疗机构招聘及引进人才。通过专项招聘,录用“县管乡用”人员4名。设立村医专项事业编制80个,由市卫生健康委统筹用于村医招聘,实行“县管镇(村)用”,目前实有事业编制村医19名。二是创新招引方式。由县级公立医院根据医联(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发展和实际需要,提出用人需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优先录用。简化招聘程序,对紧缺、高层次人才可不经过笔试,直接采取面试、组织考察等方式公开招聘,或通过校园招聘的方式予以聘用。三是创新人员管理。对于招聘或引进的事业人员纳入县级公立医院统一管理,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由县级公立医院根据基层的需求及拟聘人员的综合素质,确定分配去向。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满三年后,根据本人意愿,报名参加调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考核,根据综合考核成绩,取报名人数前50%,调回县级公立医院工作,其人事编制关系从周转池转至县级公立医院。四是创新财政保障。“县管乡用”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期间,市财政按基层医疗机构同类事业人员标准给予所在单位经费预算。对择优调回县级公立医院工作的,市财政按县级公立医院同类事业人员标准给予所在单位经费预算。五是创新绩效考核。“县管乡用”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期间,其工资(不含奖励性绩效)、福利待遇由工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发放,奖励性绩效参照县级公立医院同类人员平均水平发放。调回县级公立医院工作后,享受县级公立医院相应待遇。

(三)优化岗位设置,提高编制管理科学性。一是重新核定基层医疗机构编制。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按照镇卫生院11—15 名/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名/万人、社区医院15名/万人、区域中心按每床1.3—1.5核定职工总数,乡村医生按照服务人口1.2‰核定配备。二是切实提高高级岗位设置比例。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按上限进行设置,即市人民医院参照三级乙等医院标准按30%设置,市中医院对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按25%设置,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按25%设置,市二院和新集、大仪、月塘3家区域中心按22%设置,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20%设置。三是不断提升编制使用效率。明确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需求,在现有编制不多的情况下,每年拿出部分编制用于招聘儿科、检验、影像等紧缺专业毕业生或引进高层卫生人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

二、取得成效

(一)人才吸引力得到提升。近三年,先后招聘毕业生376名(其中研究生33名),全职引进主任医师2名。目前,全市有6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入选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资助对象、2人入选扬州市“英才培育计划”培育对象。组织遴选仪征市“510人才”58名、省市县三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114名。

(二)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不断加强与省内外名院、名医的合作和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引进,近三年来开展Super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等新技术10余项,填补本地多项技术空白。

(三)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通过加强卫生人才建设和对外交流合作,提升本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全市城乡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

南京率先推动商业保险助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近年来,南京市围绕“创新、便民、集约、全面”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探索商业保险支持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筹资渠道,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先行在鼓楼区建宁路和江北新区盘城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商业保险支持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拟定《探索商业保险支持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试点工作方案》,引入商业保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作为医保外补充。召开全市启动会并开展专题培训,推开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商业保险公司、第三方平台协同机制试点工作。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全科团队、医联(共)体专家、社区工作者、保险专管员共同组建商业保险家庭医生团队;第三方平台向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商业保险购买家庭医生签约的客户基本信息,为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奠定基础。

(二)统一标准,多措并举。强化政府主导,从规划引领、标准化建设、绩效工资制度、基层卫生队伍、家庭医生履约、信息化管理等明确政策举措。实行服务标识、团队LOGO着装、诊疗设备、出巡诊随访一体机、信息管理平台、交通工具“六个统一”。医联(共)体专家作为家庭医生全科团队技术支撑,实行网格化管理,为签约商业保险对象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此外,家庭医生全科团队在省基层卫生信息平台、健康南京等网站公示。

(三)搭建平台,精准服务。依托第三方平台,根据商业保险家庭医生签约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定制“舒心控糖保”“孕幼安心保”等12个“家庭医生保”服务包,明确服务内容,每人每年服务包收费标准98元—1688元,其中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家庭医生保”服务包的20—40%,其余个人支付。探索创新“商业保险+家庭医生”线上与线下服务,签约的商业保险对象可获得健康体检、儿童和孕产妇的健康管理、糖尿病等并发症筛查、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康复指导和治疗;为行动不便的人群开展预约上门和家庭病床服务。商业保险加持“全加专”的家庭医生扩容服务,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医联(共)体专家的同质化服务。

(四)加强监管,提升效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在南京市家庭医生服务系统中,增加商业保险服务功能。探索在“国寿健康大平台”中嵌入家庭医生服务模块,向商业保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人群公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家庭医生全科团队、“家庭医生保”服务包及价格、联系和监督电话,强化服务监管,提升信誉度和居民获得感。商业保险签约服务费不纳入家庭医生团队绩效总量。

二、取得成效

(一)家庭医生管理得实效。一是一人一档的精细化管理基本形成。一年来,为21571名商业保险家庭医生签约试点人群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其中高血压8793人、糖尿病患者3586人、孕产妇2947人、儿童人群3245人。开展免费体检服务和两病“两筛三防”,新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1192人。二是个性化筛查有序推进。开展女性两癌及消化道肿瘤、前列腺癌等筛查13900人,其中筛查结果异常470人,有效预防了癌前病变。三是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商业保险家庭医生签约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达90%以上。

(二)基层机构得发展。整合家庭医生与商业保险叠加,有利于建立医防融合的新模式。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省市级基层特色科室优势,强化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责任,拓展健康评估、特色医疗、管理干预、评估反馈的闭环管理,增强了履约质效。优绩优酬,增强团队凝聚力,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保险机构赢信誉。以健康共治为理念,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家庭医生服务新业态。商业保险机构突破以保障给付、理赔为核心的传统理念,保险专管员宣传商业保险支持家庭医生政策,指导签约人群注册开通“泰享健康”服务平台,接受健康资讯、健康自测等服务,使商业保险充满人文关怀,实现了商业健康保险的良性发展。

(四)政策措施得民心。三方共同携手,在推进难度上做减法,在工作效率上做加法,缩短医患距离,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了签约居民的依从性。通过精细化管理,让居民不发病、少发病或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医疗理赔和居民支出费用,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全市家庭医生首诊签约率达21.87%,居民续签率逐年提升,基层首诊、分级诊疗逐渐形成。

南通推出“三心”硬核政策关爱医务人员

近日,南通市出台《卫生健康系统医务人员关爱工程实施方案(试行)》,旨在通过推行十大项目实施暖心、舒心、关心等关爱工程,以务实举措送温暖,以精准服务解忧困,让广大医务人员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一、实施暖心工程,推行“三个照护”。一是安全照护项目。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年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积极探索推行医师执业责任保险,维护和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各医疗机构通过完善医疗纠纷调处赔偿机制,有效防范医务人员医疗风险。二是亲情照护项目。积极试点推进托育机构进院区行动,对医务人员符合年龄的入学前子女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子女照护服务。海门区人民医院与江苏海鸿集团合作,创办南通首家医院院内托幼中心,为医务人员提供就近便利的育儿教育服务。推进医疗机构母婴设施建设,市妇保院、市六院等医院在院内设立母婴室,为哺乳期女医务人员提供人性化保障。三是身心照护项目。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容忽视。市四院充分发挥精神专科优势,配备心理咨询师开展医务人员心理教育,实施心理健康行动,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如皋市中医院在门诊设置“东皋书角”,建成环境舒适的职工书屋,有力提升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实施舒心工程,开展“三项行动”。一是健康保障行动。各家医院每年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逐年增加体检项目,并对职工因病住院做好诊疗费的再保障。同时每年按照规定程序适时安排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参加健康休养活动。二是环境改善行动。一方面,成立医患沟通办公室和投诉接待中心,规范设置警务室,实行专职民警驻院,标准配备安保人员,增设一键报警装置与监控中心相连,实现与公安、消防联通。另一方面,通过不断优化改善医疗机构值班室环境,增加改进食堂餐馆品种及质量,在医院大厅增设自动售卖机等,切实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了医务人员幸福指数。三是空间提升行动。通过网络学习、改革考评的形式来缓解工学矛盾。同时,通过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管理,为基层工作松绑减负。启东市积极推进网络医学教育,基本实现无纸化学习、考试。

三、实施关心工程,推行“四个激励”。一是科研教学激励。各家医院均出台有关文件促进医院的科研发展,比如按不同杂志级别进行论文奖励,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及绩效奖励等。市肿瘤医院连续三年对所有科技奖励年均超过400万元。多次修订《学科及人才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掀起向优秀科技人员自觉看齐和学习的工作高潮。二是人才引进激励。根据《南通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享受特定待遇暂行办法》,各医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柔性引进人才采用“一人一议”协议薪酬工资。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本市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三是在职培育激励。各医院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单位在职学习奖励考核办法,鼓励青年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以及开展博士后工作。市一院修订完善《医院申请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暂行规定》《医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近几年来,该院共有22人获得在职博士学位,2名博士后人员顺利出站。四是中医师承激励。针对中医行业“师带徒”的特殊性,遴选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主任中医(药)师以上职称者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为继承人,开展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对考核合格的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给予激励,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淮安加快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淮安市以“健康淮安”建设为统领,大力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健全政策机制。加快落实《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和《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工作机制、提升能力、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明确要求和科学规范。同时,将医养结合工作要求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明确工作目标和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压实责任,为提升全市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供政策保障。

二、完善服务体系。把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老龄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加强规划设置,统筹协调推进,建设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体系。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医务室、护理站等,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按规定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鼓励执业医师依法到养老服务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或开展诊疗活动。通过机构转型、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推进护理院和医养结合机构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同时开办护理院或康复医院,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服务。引导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老年、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

三、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医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通过考证转型为康复师、康复治疗师、中医师等。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医养结合培训,提升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和管理水平。严格落实督导检查制度,建立市、县、机构“三位一体”督导检查机制,全面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组织专家对全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进行督导,健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网络备案:京ICP备12039121号-1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7层 www.yaochangyun.com ©2016-2023 泰茂股份版权所有


  •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 可信网站
    信用评价

  • 网络警察
    提醒您

  • 诚信网站

  • 中国互联网
    举报中心

  • 网络举报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