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15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4月7日
目 录
● 我省推出基层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
● 扬州率先创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落地见效
● 南京推出“健康南京”建设十大行动
我省推出基层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
今年,江苏将牢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推进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两手抓”,突出内涵建设、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强化医防融合,持续推动基层建设提档升级、基层服务提质增效。
一、把握“一个重点”。按照省定建设标准和指南,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设置规范的发热门诊,社区医院及有条件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诊室,其他基层机构设置预检分诊点,充分发挥基层“哨点”作用。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要求,加强基层疫情防控知识和核酸采样操作技能培训,确保做到应检尽采、操作规范、快速送检。加强力量配备,改善接种环境,确保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任务。
二、做优“两项服务”。一方面,深入挖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潜能。结合居民意愿,提供灵活多样的签约服务周期,不断扩大签约人群受益面。推进上级医院在基层设立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加强“大基层”体系建设,多渠道引入资源,扩充家庭医生力量。依托家庭医生工作室、家庭病床,将签约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在60%的县区推进实施预约上门、家庭病床等服务。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拓展签约服务筹资渠道。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助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另一方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绩效。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不低于88元。建立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为主要结算依据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机制。推进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组织实施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综合评估。以县(市、区)为单位,年内力争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向签约居民开放全覆盖。
三、用好“三大抓手”。一是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高活动覆盖率,推动纳入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参与。提高机构达标率,年内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以上及推荐标准的基层机构占比力争分别达到65%、20%。提高技术指导精准性,组织专家修订完善评估标准及条款培训课件。提高医疗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成立省级基层医疗质控中心,基层医疗质控体系覆盖到县区。开展依法执业培训和督查,推动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地落实。二是加强基层适宜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落实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政策措施,对于成效显著地区,予以激励表彰。开展基层适宜技术师资培训,评选一批省级示范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做好省定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及时足额发放乡村医生各项补助。三是推进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年内基本完成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实现数据字典和质控标准统一、平台功能升级,实现多场景医防融合、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指标集统一。建设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主索引系统,推进疾控、妇幼等专业公卫系统与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数据实时对接,强化各级平台间跨层级共享、表单整合。建设省级基层卫生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居民健康档案“携身带”行动。
四、推进“四大建设”。一是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省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组织推动和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的责任。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实体化运行,24个国家试点地区全面开展医保总额付费改革。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效果监测评价,加强监测结果综合运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模式。二是提高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水平。将建设80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按照二级综合医院医疗能力基本标准加强建设,完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和网格化管理。三是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要参与,按照“有目标、有方案、有投入、有政策、有成效”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基层运行机制,落实机构补偿、人事聘用、考核分配等方面的重点政策。四是提升基层特色科室建设效果。“十四五”时期,不低于7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1个以上特色科室目标。组织制定10种以上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综合防治指南,继续扶持建设80个基层特色科室,新增一批基层特色科室省级孵化中心。
扬州率先创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落地见效
近几年来,扬州市针对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人民群众在基层看病难的结构性矛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在全省率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2017年底,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建成3年多来,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该项工作得到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的批示肯定。2018年的“两会”期间央视“两会连线”作了专题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健康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卫生》和《新华日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扬州市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成效。
一、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办法突破建设瓶颈
(一)突破行政区划瓶颈。重点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强、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比较集中的地区布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每家中心覆盖2—3个乡镇,服务10—20万人口,总覆盖人口约200万人。农村居民到二级医院从以往1—2小时的车程缩短至15分钟左右。
(二)突破财政投入瓶颈。扬州市市级财政投入3.2亿元直达乡镇,带动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约11.33亿元。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配齐CT、DR、彩超、胃镜、全自动生化仪等17种设备,高邮市三垛、江都区大桥两家区域中心配备MRI。每家中心设置床位100—350张。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筑面积、床位、服务人口较之前分别增长104%、73.58%、33.3%。
(三)突破资源配置瓶颈。区域医疗中心整合周边乡镇的优质医疗和卫生人才资源,打造区域性的医疗中心、急救中心、产儿科中心、中医诊疗中心、预防保健中心和卫生信息中心。以高邮市送桥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例,该中心由原高邮市送桥中心卫生院、郭集卫生院、天山卫生院整建制整合而成,不但重点科室人员得到增加,还全面有效地提升了服务能力。2017年9月底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2017年第四季度该中心的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和手术人次分别比原三家医院总和同期增长了27.42%、11.83%、58.06%,达到“1+1+1>3”的效果。
二、实施精准帮扶,同步提升基层内涵能力
(一)组建紧密型医联体。扬州市将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纳入以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家全市最大三甲综合医院为龙头的医联体,制定“一院一策”精准帮扶方案,通过全面托管试点、设立联合病房、组建专科联盟、推进县域内医共体建设和设立名医工作室等5类模式,实现医联体帮扶的精准性。扬州市财政投入8750万元启动智慧健康信息化工程支撑医联体建设,给予派往基层单位专家每人每年10万元的专项补助。安排1000万元支持建设医联体分级诊疗信息平台,以苏北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为龙头,建设区域性医学影像、心电、病理、视频会诊、教学等远程诊疗中心。研究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增补目录及增补实施方案,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医联体药品专柜,基本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用药衔接。
(二)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扬州市启动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的同时,启动实施了主要面向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千名大专本科层次医学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累计新招录人员676名。对编外人员实行备案制管理,落实同工同酬待遇。建立基层绩效工资总量调控机制,允许将单位收支结余的40%—80%进行再分配,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加强特色科室建设。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原有医疗特色和群众需求,坚持错位发展的原则,为每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制定2—3个重点科室发展规划;在医联体龙头医院遴选基层特色科室孵化中心,对基层特色科室建设给予精准帮扶和指导;市财政对市级孵化中心每年给予10万元奖补,对创成省、市级基层特色科室分别给予10万、5万元奖补。支持区域中心开展部分三级手术,由对口帮扶的大医院给予重点培育和建设,拓展基层医疗业务范围,提高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抢救能力。
三、围绕群众满意,促进区域中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区域中心发展。2018年,扬州市政府出台《关干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发展的意见》,继续从财政医保、编制、价格、信息化等方面支持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目前,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已经全部创成二级医院。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导优质资源下沉。2016年起,扬州市全面建成扬州预约挂号系统,覆盖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通过网上预约,实现了百姓踩着点到中心就医的目标。全面启动了全市远程医疗项目建设,建立以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等龙头医院为中心的会诊中心,覆盖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提升了运营效率,也改变了百姓基层就医感受,增强了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推行签约服务,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设置了“健康小屋”,实现一站式签约和自助式体检服务。通过医联体帮扶,建立了由1名村卫生机构人员、1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1名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组成的“1+1+1”服务团队,提高了家庭医生服务水平。打造“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的高效服务模式,医务人员和签约居民通过移动设备及掌上APP,实现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信息的及时上传和获取,方便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实时互动、咨询和转诊,实现对签约居民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
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已累计创成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1家,省示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省级特色科室18个,市级特色科室67个。2019年,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门急诊2502040人次、住院74175人次、手术15978人次,比2015年上升39.25%、114.32%、94.31%。建设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医疗资源的统筹利用、合理配置,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沉甸甸的“健康红利”。
南京推出“健康南京”建设十大行动
近日,南京市印发《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南京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基本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全民医保制度明显完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全面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全面控制,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全面下降,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发达地区领先水平。健康南京建设实施十大行动、30项主要任务:
一、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行动。建设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推出一批“健康南京”建设示范、优秀案例,把健康科普纳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开展全市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碘营养状况、食物成分监测、膳食结构、饮食习惯研究,对孕妇、婴幼儿、学生、老人等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建立戒烟服务体系,推广简短戒烟干预服务,稳步推行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在校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行动。均衡布局构建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推动“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广泛开展“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鼓励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推广建设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和平台,制定实施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
三、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行动。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加入。推进慢病示范区建设。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设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心,加强市、区两级胸痛、卒中中心建设,形成心脑血管急症救治体系。推动肺癌、胃癌、大肠癌等重点癌症筛查试点和评估,推进市癌症中心建设,打造重点癌症多学科联合诊疗平台。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建设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心。建设市糖尿病防治中心,落实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规范,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加强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筑牢口岸检疫防线,防控境外传染病输入。
四、保护重点人群健康行动。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务实应用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持续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制度,开展儿童青少年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依法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利,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提升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标准和规范,推进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与医养结合政策配套衔接。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残疾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2年,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支付范围。
五、扩大中医药及专科服务行动。推进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基层建设工作站,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建设南京市视觉健康中心,建成完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视觉健康档案。巩固完善全市口腔病防治三级网络体系,对体重异常人群,给予综合营养、运动、生活方式等干预措施,构建医防融合骨科常见病综合管理服务模式。
六、健全全民医疗保障行动。完善医保市级统筹管理和推进医保公共服务改革创新。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支付比例,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构建市级管理权限内医疗收费项目的动态调整机制。
七、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行动。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评价制度,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责任制,加强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强化经营使用环节药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八、促进健康环境建设行动。积极做好新时代爱国卫生工作,全面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将其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中,完善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消费品绿色安全认证,加强室内装修队伍管理,制定新装修房间施工及使用规范标准。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标准规范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调查监测及风险评估,突出抓好长江保护修复,深入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强化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和环境监管,市、区两级建立饮用水综合监管平台,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九、促进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打造健身休闲产业集群和体育服务综合体,促进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发展,建设具有南京中医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或休闲旅游公园。
十、促进“智慧健康”建设行动。全面落实南京市“互联网+医疗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推进卫生健康大数据服务社会民生事业和城市精准治理,提升医疗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促进南京都市圈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