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卫健委、医保局发布《关于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具体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言如其文,控费当头,制定了严格的措施。
《通知》表明,利用三年时间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将对全盟采购金额排前100名的药品进行重点监控,原则上对价格贵的药品,用同通用名并且价格低的药品替代,前50名中的辅助药品原则上剔除。
也就是说,用量排名前50名中的辅助用药,将被彻底停用。尽管业界对辅助用药的定义颇有争论,但此前福建、新疆的相关文件中都对其做了定义。
如福建“十标”方案规定,将辅助用药定义为:药品说明书上明确“辅助性治疗”或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临床路径以及中华医学会等国家一级(一类)学(协)会发布的临床指南、专家共识所提及的用于辅助治疗的药品。
其实,从之前各省重点监控目录中都可以界定辅助用药,基本上都是大品种——用量大、范围广。
此次内蒙古兴安盟直接要将用量排名前50名中的辅助用药停用也非首创。在2017年底、以及今年某些三甲医院流出的信息看,一些用量大的辅助用药都享受了被停用的“待遇”。
同时,《通知》还要求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要遵循质优价廉的原则,一般应采购同品种中价格低的药品,如选择价格高的药品,需要医院进行评估,经药剂科长、院长审批签字后,报盟卫生健康委和医保局备案。
要求各级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连续3个月在本机构消耗金额排名前20位的药品,要及时调整为限制使用类,应当立即减少采购量或停止使用。
兴安盟的《通知》,对于一些大品种来说,或许已经有心理准备。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后10个工作日内,各省就要公布各自的重点监控目录。
国家版的第一批目录中没有中成药,因此行业推测各省、医院的目录也会效仿,但今天的信息显示,显然错了。
今天行业传出某三甲医院的重点监控目录有36个品种,业界熟悉的中药品种无一缺席。可见,在未来几天陆续将公布的各省目录中,依然有看点,有些大品种全国遇冷将成事实。